杭州“六小龙”后 武汉“十八罗汉”来了

在湖北,有这样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科创企业,它们规模不大,却如“十八罗汉”阵一般,在细分领域各怀绝技:有的用算法深挖数据价值,有的靠基因编辑重塑生命密码,有的以清洁能源实现减污降碳……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跃升。2024年,在他们的守护下,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33%,拉动工业增长5.2个百分点。今天我们首先走进其中一家企业——慧观生物。

图片

一把纳米级“光刀”让病理切片从2D变3D

在武汉慧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正在重复训练并验证正在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的成像。他们刚交付完北京大学的订单,这意味着3D病理技术科研场景正在进一步落地放大。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传统的病理诊断过程中,病理科医生通常需要将制作好的病理切片放置于显微镜下,读取切片。然而,传统光学显微镜大部分只能做到2D成像,也就是看到切片的一个平面。但是,病理组织其实是3D的,这就导致传统的病理诊断方法,在面对复杂三维组织结构时,可能会因采样局限而引发漏诊或误诊。

图片

慧观生物国际首创了高分辨光切显微成像技术,研发出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能产生最薄450 nm“光刀",不需要物理切片,而是用激光去扫描病理组织,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3D影像。“打比方来说,我们传统的显微镜只能读取切片后的土豆片,但是有了高通量3D病理光片显微镜,我们就可以通过“光刀”切出成千上万片的土豆片,从而还原出一整个土豆。”会馆慧观生物的创始人费鹏向记者解释道。

凭借这把国际最薄纳米刀,慧观不仅开创了生命科学新篇章,更成为武汉高新企业“十八罗汉”的代表之一。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产业基地,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但在科创生态的构建上,还应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打造“十八罗汉”,武汉将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推动产业链从“大而全”向“强而精”升级,加速从“科教大城”向“科创强城”转型。

从一个课题组到一个企业 从一束光磨成“一把刀”

图片

这一技术在现在看来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单一技术迈向综合技术,从书架走向货架,慧观生物走了近十年,其中离不开武汉的创业生态。

最初,企业只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个课题组,深耕于计算成像方向,研发出多种高端显微成像技术。但是如何让前沿的技术实现落地?团队在高校的支持下积极与医生、生物学家沟通研讨。在一次次的探讨中,确定了病理、细胞治疗、药物筛选等领域作为重点应用场景。

光学、化学、医学、病理学、药学、人工智能……最早期的核心团队由8名博士组成,其中4人有博士后经历。现在,慧观生物已成功组建起一支人员规模超过30 人的高素质研发团队。成立不到两年,慧观生物已申请国际国内专利6项,其核心发明专利仅3个月即获得授权。越来越多业界的聪明“大脑”加入进来,一起攻克世界难题。

同时,慧观生物还借助东湖高新区和孵化单位在技术研发、行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向上突围。在湖北青创园的支持下推参与光谷3551创业大赛,慧观最终斩获大额奖金和融资。去年,还获得了武汉倚锋灼华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费鹏介绍:“省里面的资金都已经在联系和支持我们了。包括像这个青创园,非常重视我们的公司,包括资源对接、政策、场地扩容都给予了我们支持。我们公司现在其实规模并不大,下一步可能需要至少这么2倍大的这样的一个场地。”目前,慧观生物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手拉手”成“大集群” “十八罗汉”阵型已现

图片

成立之初,慧观生物核心技术产品仅几个月即获得订单。现在,慧观已经联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智能细胞影像学研究所。费鹏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希望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能够拿到这个医疗器械证,并且获得在我们关注的前列腺癌乳腺癌、淋巴癌这几个适应症的数据的结果。我们的设备就能变成真正的医疗诊断方案进入到临床。”

从“单兵作战”到“罗汉护阵”,在武汉,这些有着硬核技术的“小企业”正在手拉手形成集群效应。在生物医药领域,爱博泰克与武创院、华信资本携手共建武创院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成功孵化了三款心血管领域的全球首创产品;光通信领域,安湃光电已研发完成可支持3.2T超高速光模块的薄膜铌酸锂芯片,业内领先,可为AI大脑打造高速“神经元”;量子计算领域,中科酷原是国内首家同时具备原子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已推出国内首台100比特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

在国家推动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浪潮中,武汉“十八罗汉”的阵型,正融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助力武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丹 裴蕾 方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