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青年”阿里巴巴的“AI浓度”很高,一直被大家反复讨论。
宣布未来三年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千问开源大模型衍生模型数量已突破10万,持续成为全球最大开源模型榜首;视频生成模型万相2.1模型全面开源后引发行业热议;即将推出基于Qwen2.5-MAX的深度推理模型……
在这些科技发展动态之外,我们也捕捉到这样一条讯息:阿里人为公益又聚到一起,讨论他们一年一度最看重的“年终奖“——从现场看,至少10几位阿里巴巴合伙人隆重出席,马云还发去了一长段寄语:
“公益三小时十年了,十年前,我们刚刚上市,在资本市场的喧嚣里,在阿里人一夜暴富的舆论中,静下心来,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把我们的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
所有做过公益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想,不是公益需要我们,而是我们需要公益;不是我们给公益带来了什么,而是公益改变了我们。”
公司的发展势头,很重要;公司的精气神,更重要。当然很多时候,两者息息相关。
从1999年阿里巴巴诞生在湖畔花园早期起,我们一直跟踪阿里巴巴成长发展动态。从曾经的“小龙”,到今天的全球互联网头部企业,从B2B到淘宝到支付宝,再到阿里云、AI大模型,阿里巴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也代表了某种精气神。
观察这种精气神,我们也希望提炼一家企业持续探索创新和韧性的密码。
(△2025“阿里巴巴公益榜”揭榜)
阿里人最看重的“年终奖”
2015年的9月10日,马云给阿里巴巴所有员工发了一封信。
他说:“我们一直坚信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消费升级、新的全球化……还有利他、透明、公正、注重他人体验、承担责任的社会文明。一个物质高度发展但是人情冷漠的世界绝不是我们向往的世界。”
由此,他号召员工每年每人做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随后,决定在每年的3月3日,举办阿里巴巴公益榜。
(△2015年,马云在阿里巴巴发起“人人三小时”倡议)
从这个榜单,走出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项目。
比如,蚂蚁森林。2016年,蚂蚁森林上线,承诺“你每养一棵树,我们就为你种下一棵真实的树。”8年多来,数亿人在手机里浇水种树,蚂蚁森林已实际支出27亿元,种下5.48亿棵树,这些树,变成中国沙漠化防治体系的一部分。
还有“团圆系统”计划。2016年,一群阿里员工不算工时、不计报酬、全力投入协助公安部开发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项目运行8年,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找回了5000多个孩子。阿里人说,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团圆”系统不再被用到,因为那意味着家家团圆。
(△阿里巴巴“团圆系统”)
这个公益榜,不少只是基层探索的星火,但有一些确实改变了社会。因为三三公益榜靠近每年3月31日财年底,这个公益榜,成了不少阿里人最看重的“年终奖”。
据了解,刚开始阿里员工,也不知道做什么公益,就经常到西湖边捡垃圾,有人开玩笑,“西湖的垃圾都要被阿里员工捡光了”。但到了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晚会,离开会场的几万阿里人,以“没有留下一片垃圾”,惊艳了整个杭城。
而这只是一个瞬间。
关注社会的关注
这些年,阿里人已经不只是捡垃圾。他们说,要把公益融入到商业设计中。所以,今天几乎在所有阿里旗下的业务中,都能看到公益的身影。
“中国有2400多万肢残群体,为什么没有一张无障碍地图?”一位员工的声音,让高德为轮椅人士做出改变,开发无障碍导航。如今,这张图提供了1.5亿多次无障碍规划。
为了能在灾情中迅速响应,菜鸟员工做了一套应急物资保供全链路解决方案。在甘肃积石山地震、西藏日喀则地震中,服务于公司的快速响应,让救灾成了阿里的“膝跳反应”。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导袁哲和饿了么无声骑士跑单,体验无障碍沟通功能)
听障人士如果要当外卖员,是容易因为错过电话而被投诉的。饿了么员工用代码为他们开发了一键外呼、日常电子沟通卡等功能,5000多个“无声骑士”得以上岗。
阿里健康员工在内网招募了上百志愿者,用一百万分钟为罕见病家庭开发“就诊地图”,让“柠檬宝宝”的爸妈买一罐救命的特医奶粉,像在淘宝买一双袜子那样简单。
(△阿里巴巴“医疗AI多癌早筛公益项目”落地丽水)
AI 浪潮在今年彻底爆发,但早在一年多前,阿里巴巴就为浙江丽水医院的提供了AI多癌平扫的公益解决方案,提高了检测率。
从2019年起,阿里累计派出32名”乡村振兴特派员“扎根乡村一线,把自己真正擅长的技术、物流、渠道、平台能力对接给乡村。用扎实投入,为乡村带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
阿里合伙人邵晓锋说,回顾20年在阿里的职业生涯,印象最深的反而不是具体的业务,而是那些与业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意义非凡的事情。
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科技的力量、平台的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人人三小时”为代表的员工公益,成为阿里文化的底座和基石。
永不放弃
马云在创办海博翻译社时,写下“永不放弃”四个字,至今,这四个字还挂在网页醒目处。
永不放弃,背后是坚定、热忱。
去年的三三公益榜期间,阿里巴巴十几位合伙人出镜接受一段内部采访,回答了公司同学们提出的一个尖锐的问题——“阿里巴巴还会好吗?”
没有犹豫,所有人都给出坚定回答:“未来会更好。”
仔细看这个时间点,阿里正经历股价低迷、外部竞争持续加剧、公司组织调整震荡。
市场在观察、衡量一家企业的时候,很少用公益的视角切入。但并非没有。知名投资者段永平先生向来“吝啬”夸奖,但在雪球社区分享过这样一段话,“喜欢马云身上的很多东西。”
“过去我觉得马云很了不起,今天我依然这么觉得,和股价无关。我眼里的马云就是那个骑着自行车随时准备逃跑但依然壮着胆子对着那几个偷井盖的大汉大吼一句的汉子。”
一个投资大师,最看重一个公益的瞬间,让人为之一震。但这个回答,似乎又精准击中了企业基业长青的密码:精气神,它的精神内核。这超越一时股价波动,超越一时弯路浮沉。
所谓精气神,是凝聚一口气,也是锤炼真本领:在高歌猛进的时候,能够一起打胜仗,凝聚一口气;在发展平缓的时候,准备打好下一仗,锤炼真本领。
所以,看起来大模型掀起的全球热度,将阿里巴巴带回视野中心,但阿里投身大模生态,可以追溯到2020年的M6大模型,上溯到2008年确定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决定自主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操作系统“飞天”。
尤其在过去几年中,在高度竞争下“All in AI”,率先提出“AI驱动”,坚决开源大模型。DeepSeek基于R1推理模型蒸馏了6个模型开源给社区,其中有4个模型来自通义千问。著名AI科学家李飞飞团队用较少资源和数据训练出s1推理模型,同样以千问为基础模型。
(△阿里万相大模型登上全球开源榜首)
这条草蛇灰线,是真正值得关注的。
今年,阿里合伙人、高德董事长刘振飞在阿里公益榜晚会还有一段精彩分享。
他说,“我在来阿里之前,在王选实验室工作,我的导师是王选。当年我们实验室做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解决了中国人在信息时代输入汉字的命题。今天AI爆发了,我们又处在全球竞争的前沿,有很多难题要去解。我们也要有决心。”
“所以有时候别人问我,振飞,既要做好业务,也要做好公益,难不难?我想大概不会比汉字激光照排更难?AI是时代的电光石火,公益是我们砥砺内心的磨刀石。”
磨刀石砥砺成长,这话也适合所有创业中的公司。
今天,杭州这片热土有更多孵化、成长中的初创企业。创业方向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火爆”后会遇到的发展命题也将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但需要的精气神是一致的,就是前瞻、潜心、不放弃,利他。
(△2025“阿里巴巴公益榜”年度公益之星)
来源:潮新闻 祝瑶 何泠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