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 日,有网友向演员刘晓庆反馈,有人在视频号利用 AI 生成视频假冒她。刘晓庆看到相关反馈后,转发并配文道:“天哪,我点进去看了一下,画面是我,声音很像我,但不是我!”
据该网友分享的截图,涉事账号名为 “晓庆人生”,认证主体为广州慈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该账号内目前共有 9 条视频,均是借助刘晓庆的形象与声音,通过 AI 技术生成。其中部分视频标注了 “作者提示:内容为 AI 技术制作,虚构内容请谨慎甄别”,然而仍有两条视频未作任何 AI 相关提示。
对于此类 AI 合成视频乱象,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律师。律师们指出,此类行为已涉及多项侵权,部分情况甚至可能涉嫌诈骗。浙江杭千懿律师事务所主任余斐彬律师表示,当下 AI 合成音视频侵权方面尚无参考判例,赔偿金额也无统一标准;若假冒主体在被警告后仍持续侵权,可能会被认定具有主观恶意,法院判罚时将加重处理。针对部分账号以小字标注 “AI 生成”“剧情演绎”“与画面无关” 来试图免责的做法,北京市中闻(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凯认为,若视频内容侵犯他人肖像权、名誉权或传播虚假信息,即便有这些标注,依旧构成侵权。对于公众而言,这些标注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误导,但无法实现完全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