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书记的微信群里,藏着安吉余村竹产业发展的“秘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图片

汪玉成和他从安吉带来的竹铅笔。受访者供图

“我们的产品大家都很认可。”3月3日下午,飞机一落地北京,全国人大代表,安吉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就掏出手机,往“铅笔设计群”里发送了这样一条消息,顿时引来欢呼声一片。

这个7人群建于去年11月,是汪玉成手机里最活跃的微信群之一。群规模虽然不大,成员的“产业链”构成却很齐全:除了几位余村村干部,从竹农到产品设计师、生产厂商等都在其中。

竹制品的开发一直是“群友”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竹铅笔诞生于群中的一场场讨论中:竹农提供原材料,设计师出方案,村干部拿主意,厂商负责最终落实设计图……“丝滑”流程里,是安吉余村对推动竹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希望。

这几年,“以竹代塑”频频出现在汪玉成的全国两会建议中。从去年的餐饮“竹制四小件”到竹铅笔,汪玉成从村里带来的由本土企业自主设计研发的一套套竹制品,让安吉竹产业在全国两会有了多次惊艳亮相。

“加快竹产业发展、‘以竹代塑’推广应用,再到今年准备的加快‘以竹代塑’生态价值转化建议,三年来,这些两会建议正是我对安吉竹产业发展思考的不断深化。”汪玉成说。

安吉拥有近百万亩竹林,竹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竹产品集中在竹餐具、竹地板、竹炭等领域,未充分开发,加工企业也以传统粗放模式为主。在汪玉成看来,“以竹代塑”让安吉竹产业迎来了二次振兴。

如今,放眼安吉,乃至全省,从竹制纸巾盒、竹制水果盘,到竹牙刷、竹纤维毛巾、竹梳子,再到竹吸管、竹膜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竹子已走进千家万户。

看似平平无奇的竹子能撬动巨大产值,正如汪玉成所说,竹子一头连着生态文明,另外一头连着的,就是共同富裕。

“以竹铅笔为例,全国每年要消耗800多亿支木制铅笔,树木的成长周期是十分漫长的,但竹子一年便可以成竹,两者的代价是不一样的。发展好竹铅笔等‘以竹代塑’产业,既富了村民的腰包,也更好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来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这位村书记讲出了自己最朴实真挚的思考。

天色渐暗,汪玉成的“竹铅笔”微信群里还在不断地更新着信息。“我们的竹制品会不会得到更多代表委员的青睐?”“今年会上能不能碰撞出更多‘以竹代塑’的火花?”“明年‘以竹代塑’产品还能做点什么?”……汪玉成端详着眼前的竹铅笔,心中已然生出对产业发展的无限憧憬。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