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讯智库|“中国名品”唯一涉酒区域品牌,拿什么造“产区酒魂”?

图片

作者|方圆

编辑|念祎

排版|王月桃



编者按:向“高”而生,从“优”而胜。白酒发展新周期下,“高端化转型”、“品牌升级”是当下行业两大发展主题。新的竞争主题下,是新的市场格局与消费需求,也酝酿着新的机遇、蕴藏着新的危机。大道在前,唯破不立!


中国白酒集中化发展的特征,在产区身上同样适用。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发布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中,入选的28个酒类品牌中仅有“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一个区域品牌上榜。而该品牌的背后是以茅台为首的酱酒企业矩阵的鼎力支持。


白酒经历了多年的企业单点作战后,已经逐步形成了以产区为单位的“团战”模式。比如,当前各地政府较为重视产区建设中,就有亳州、泸州、吕梁、宿迁、宜宾、遵义等大型产区。除此之外,类似于此次上榜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的“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也有宜宾浓香、泸州浓香、杏花村清香等以香型为界限的产区。


地区政府、当地酒企从零开始塑造“产区酒魂”,或抱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路拉动地区白酒经济,或以“抱团取暖”为目的守护区域酒企生存空间。在“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上榜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这一刻,产区竞逐有了新的作战方向。


图片图片来源:摄图网

01

28:1的突围


在中国品牌出海大浪潮的背景下,上榜“国字号”的机构单位背书的“中国消费名品名单”,大大减少了中国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而对于中国白酒而言,一个“榜上有名”的企业品牌、产区IP,也一定程度上拉近白酒与国际知名酒品牌、国际知名酒产区的关系,降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白酒的认知成本。


梳理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的涉酒品牌可以看到,企业品牌涉酒有19个,成长企业名单涉酒有8个,区域品牌涉酒的则有1个——28个上榜涉酒品牌仅“赤水河谷中国酱香”1个产区品牌。


图片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酒讯智库整理

按照酒业已经达成共识的品牌认知来看,19个涉酒企业品牌中,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为全国性白酒品牌,西凤酒、衡水老白干、贵州习酒、郎酒为区域龙头品牌,丹泉、仰韶彩陶坊、黄鹤楼酒、天佑德为区域知名品牌。


在产区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上述19个白酒品牌背后大多有自己的产区势力。以香型为划分线,贵州茅台背后是此次上榜的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产区,除此之外,贵州习酒、郎酒等区域龙头也分属该产区势力范围;另外,五粮液、泸州老窖、西凤酒、衡水老白干背后是宜宾浓香产区、泸州浓香产区、凤香型产区、老白干香型产区。


而丹泉、仰韶彩陶坊、黄鹤楼酒、天佑德等四个区域品牌则处于非传统核心产区。其中,丹泉处于广西酱香型白酒产区,作为“黔茅、川郎、桂丹泉”之一,与黔酱、川酱共同组成酱香白酒黄金三角;仰韶彩陶坊、黄鹤楼酒、天佑德等所属地区则尚未形成知名产区IP。


图片图片来源:摄图网

02

产区混战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酒讯智库梳理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中涉酒企业品牌所属的“产区”,实际上只是从“香型”这一个维度展开。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产区的划分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龙头企业的地域分布,划分维度和所形成的产区品牌也多种多样。在中国白酒产区发展历程中,就曾有过“两大产区”“六大产区”“十大产区”等各种表述


比如,最早的一批达成行业共识的“六大产区”,是在2017年获评“世界十大烈酒产区”的遵义(茅台)、宜宾(五粮液)、宿迁(洋河)、泸州(郎酒和泸州老窖)、亳州(古井贡酒)和吕梁(汾酒),这些产区凭借龙头酒企在产量、产值以及生态、原料、质量、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显著优势,直接对标苏格兰、干邑、波多黎各、瓜达拉哈拉等国际知名烈酒产区。


图片

图片来源: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公众号

而后,各地区开始如火如荼的产区建设。比如,根据地理位置所划分的川酒浓香产区,辖有宜宾、泸州、古蔺、德阳、邛崃等核心产区;黔酒酱香产区内则有遵义、仁怀、习水、赤水、金沙等核心产区;同理,黄淮流域浓香产区则有江苏宿迁、安徽亳州等产区。以及前述提及的以香型为划分线的宜宾浓香、杏花村清香、陕西凤香、湖南馥郁香等十余个香型产区。


整体来看,白酒产区的建设主要依托于地区政府的协调和主导,因此白酒产区主要限制在省级行政区划之内。尽管有一部分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白酒产区出现,但受限于跨行政区的政策协调不畅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


但当“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上榜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名单,这种限制松了绑。从地域分布来看,“赤水河谷”所划定的范围包含赤水河两岸(左岸四川、右岸贵州)茅台镇、习水县、金沙县、二郎镇等横跨川黔两省的多个地区。作为中国第一个“名品”产区IP,“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也在向整个市场证明,产区协同向跨区域方向发展的可行性。


图片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国酒地理公众号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产区品牌的发展同样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赤水河谷中国酱香”的突围出圈,源自茅台等一众大型酱酒集团的合力出击。某种程度上,产区品牌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产区内头部酒企的品牌势能的博弈。

03

产区IP成名路


赤水河谷留下了产区IP化的可行性足迹,后来者也有了可参考路径。回归“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产区IP建设的历程,10余年的探索也确实留下了一些解题思路。


早在2013年前后,贵州政府就提到了“赤水河300里白酒长廊”、“赤水河酱香白酒”等产区建设;随后在2014年,基于四川“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概念,遵义市酒类发展管理局提出并清晰了“赤水河谷白酒产区”的概念;同年4月,四川省泸州市和贵州省遵义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达成携手共筑“中国赤水河白酒金三角”、打造世界著名白酒产业核心区的共识。


图片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2016年时,遵义市一度准备将“中国酱香•赤水河谷”地域品牌商标化,启动了申报“赤水河酱香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工作。不过,最后该商标因种种原因并未披露申报进展,但也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该产区内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觉醒,加强产区品牌的信誉度与合规性发展。


据白酒营销专家肖竹青观察,区域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规范,能够有效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产区的品质形象。例如,茅台镇核心产区在仁怀市政府的重视下,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并通过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稳定了产区在消费者心中的品质印象。


产区品牌建设的共识达成后,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产区开启“一盘棋”时代。前有茅台、习酒、郎酒三家酒企在赤水河畔达成共建赤水河49公里黄金酱酒谷的共识,后有茅台、郎酒、习酒、国台、珍酒、劲牌、钓鱼台等 7 家酱酒企业共同发起并签署《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企业共同发展宣言》,再有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流域的有关决定和条例将同步实施。


图片

图片来源:郎酒股份公众号


不可否认,“赤水河谷中国酱香”这一产区IP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从2013年的产区品牌正式提出,到2019年产区内酒企合势联盟,中间的6年的时间,产区品牌的建设工作虽有推进,但却不如2019年之后的势头迅猛。


而2019年蓄势待发的“酱酒热”则是将产区IP迅速引爆的关键所在。无论是贵州茅台市值破万亿,还是习酒、郎酒、国台等“酱酒第二股”预备役的造势,抑或金沙酒业等一批高喊百亿营收的冲锋兵,酱酒企业将“赤水河谷”推向了舆论中央,“赤水河谷中国酱香”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但同样的,若没有此前6年时间的蓄势,一场“酱酒热”也不过是无米之炊。


“赤水河谷中国酱香”成为“中国名品”只是中国产区品牌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而沿着它成功的路径,还将有更多产区IP破壳而出。白酒之争也将进入另一个次元的激战。



用学术视角鉴往知来,于酒业之变一览乾坤。酒讯智库专注于数据跟踪中国白酒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创新变革路径,从新颖的角度研究中国白酒的发展特色,以独特的思维研判中国白酒竞争形势。



转载说明:禁止未经授权转载或改编,否则依法追究。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图片

酒 讯

专注酒圈大小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