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蜜雪冰城的28年里,找到开店46000家的方法

AI划重点 · 全文约3475字,阅读需10分钟

1.蜜雪冰城在港成功上市,股价涨至290港元/股,总市值超一千亿港元,成为港股新一代“冻资王”。

2.该公司成立于1997年,创始人张红超兄弟,如今拥有46000多家门店,覆盖中国及海外11个国家。

3.蜜雪冰城以供应链驱动全球化,供应链收入占比高达97%,主要靠向加盟商卖材料和设备赚钱。

4.除此之外,蜜雪冰城在门店设计上具有独特风格,如巨大的视觉标识、洗脑主题曲和干净门店环境。

5.蜜雪冰城始终坚守低价策略,作为核心竞争力,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今天(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成功上市,发行价为202.5港元/股。


截至收盘,其股价涨至290港元/股,总市值超一千亿港元。

此前蜜雪冰城在认购期间,高达5324倍的认购倍数,超过1.8万亿港元的认购金额,直接刷新了港股记录,成为港股新一代“冻资王”。

28年前,张红超在郑州开设了一家名为“寒流刨冰”的小店,这便是蜜雪冰城的前身。

28年后,蜜雪冰城成为了一家拥有46000多家门店、覆盖中国及海外11个国家的茶饮巨头。

凭借着顶流IP雪王、“你爱我、我爱你”的爆火神曲、四元的柠檬水、两元的冰淇淋等等元素,蜜雪冰城在网上圈了一大波忠实粉丝。

蜜雪冰城为何能缔造千亿市值?本文从招股书和消费者两个视角进行拆解,看看雪王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底层逻辑?

图片

国内第一个突破万店的茶饮企业


先来说说认购倍数,它指的是投资者认购的证券数量,与实际发行数量之间的比值。

比如我发行了1万股,但投资者特别热情,非要多买,申请买10万股,那么认购倍数就是10倍。注意,这时投资者只是申请购买,但没有真正成交。

万一我申请了,但是实际上我钱不够,或者到时反悔不买怎么办?为了防止这个情况,就要提前冻结投资者的资金。这个动作就叫冻资。就像拍卖会,为了避免有人乱叫价,会提前要求你交一笔保证金一样。

换句话说,认购倍数越高,冻资金额越高,就说明投资者对你的期待越高。而成为冻资王,就意味着你是目前最被投资者看好的公司之一。

当然,冻资王这个事,或许也和港交所改变认购规则有关,在新规则里投资者是可以上杠杆的。但即使抛开这一层,蜜雪冰城的总体势头依然很猛。

好,以上讲的都是背景。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感受,就是蜜雪冰城是怎么在不知不觉间变得这么厉害的?很多人的印象还是,这只是一家很便宜的冷饮店啊,就是分店挺多。

但你要是看蜜雪冰城2024年的招股书,他们对核心战略的最新表述,已经不是多多开店了,而是,以供应链驱动全球化。

你看,供应链、全球化,这两个词是不是已经跟很多人印象中的蜜雪冰城不太搭?这个感觉就好比,昨天咱俩还一起翘课呢,今天你突然告诉我你要上清华了。

市面上蜜雪冰城自己公开的消息其实不算多。它的两位创始人,是来自河南的张红超和张红甫兄弟。两人很少抛头露面,关于他们的公开发言更是少之又少。关于蜜雪冰城的很多报道都是来自外部媒体的观察。

蜜雪冰城最早能追溯到1997年,28年前。当时,张红超在郑州的城中村里卖刨冰,店名叫寒流刨冰,初始启动资金是3000元。

而1997年郑州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567元。3000元启动金,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半年左右的收入。这就好比一个人,拿自己的半年收入赌一把,去创业。

2000年,寒流刨冰改名,叫蜜雪冰城,但这时主营产品依然是刨冰。但你也知道,刨冰这个东西赚钱速度有限,每一份都需要现做,比较耽误时间,而且有明显的淡旺季。

再加上随着2000年之后人们消费升级,市面上渐渐出现了十几块的现做冰激凌。于是,在2006年,蜜雪冰城更换了产品,把主力产品从刨冰换成了2元冰激凌。

但直到此刻,这依然是一家小店。蜜雪冰城开始开分店,是2007年,张红超的弟弟张红甫从大学退学,加入哥哥的生意,并且开了第一间蜜雪冰城加盟店。到2007年底,蜜雪冰城的加盟店数量是37家。

而从2007年之后,关于蜜雪冰城的公开报道都不多。我们只知道它一直在开店,走到哪开到哪。

它真正开始大规模登上热搜,是2020年。这一年的6月22日,蜜雪冰城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发了一条信息,全球门店正式超过一万家。这也是国内第一个突破万店的茶饮企业。

紧接着,蜜雪冰城开始一路爆发,从下沉市场反攻北上广深。坊间还一度流传一个说法,一旦你在一线城市的某个区域看到蜜雪冰城,就说明下沉品牌们要开始进入这个区域了。

后面紧跟着,可能就是甜啦啦,是冰雪时光,或者其他的平价茶饮品牌来开店。

而现在,蜜雪冰城全球门店数已经超过46000家。从1家到1万家用了23年,而从1万家到4.6万家,只用了4年多。在此期间,蜜雪冰城也成了被讨论得最多的商业案例之一。

可能是外界关于蜜雪冰城的分析太多太杂,因此在蜜雪冰城自己的招股书里,他们特别强调说,我们强烈劝告,阁下不应依赖报章报道或其他媒体所载有关我们的任何资料。

但在媒体报道之外,我们至少还有两个相对可靠的信息源。一是蜜雪冰城自己发布的招股书。二是作为消费者,我们从门店里获得的主观体感。

接下来,咱们就从这两方面入手,来说说蜜雪冰城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图片

关于蜜雪,触及灵魂的三个拷问


首先,我们先对比一下蜜雪冰城的两版招股书。一版是2021年发布的,另一版是2024年发布的。

从其中的信息变化,我们大概能够看出他们正在往哪个方向发展。前段时间,资深媒体人李翔老师专门做了分析。

第一,蜜雪冰城是靠什么赚钱的?

蜜雪冰城主要不靠加盟费赚钱,而是靠向加盟商卖材料和设备赚钱,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但是当具体的数字摆在眼前时,还是值得惊讶一下。这个供应链收入占比,可能比很多人想象中要高很多。

在2021年的招股书里,蜜雪冰城的供应链收入占比是95%。之前凤凰财经报道过一个数字,2021年蜜雪冰城向加盟商卖出吸管30.6亿根,每根0.1元,全年卖吸管的收入就有3.06亿人民币。而加盟费,在蜜雪冰城的营收里只占3%。

注意,前面是2021年的数据,当时蜜雪冰城的供应链收入占比就已经是95%了。

而在2024年的最新招股书里,这个数字变成了97%,182.2亿元。这说明他们一直把供应链当成最最重要的核心。

这个策略的效果如何?我们可以看看招股书里关于毛利率部分的变化。

2021年,蜜雪冰城的毛利率是31.3%,2023年下降到了29.5%,而2024年的第三季度又反弹到32.4%。

这也许说明蜜雪冰城在供应链的成本把控上变强,或者是开店数量带来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增强。

第二,赚来的钱都用来干了什么?

我们可以从这回的募资用途,来推测蜜雪冰城对钱的安排。

根据招股书里的表述,2021年,蜜雪冰城的募资中有60%将用于门店扩张,主要目标是下沉市场渗透。

而2024年,这个表述变成了,约66%的募资将投入供应链升级。包括扩建五大生产基地和智能化物流网络。

换句话说,蜜雪冰城主要靠供应链赚钱,而赚来的钱也主要用来升级供应链。

第三,花大钱打造的供应链,今天是个什么水平呢?

整套供应链有三个核心环节,上游采购、中央工厂,以及物流配送。

咱们先看上游采购。蜜雪冰城已经深入了农业产业链的上游,并且参与建立了自己的种植基地。他们现在是国内最大的柠檬采购商,2023年全年,蜜雪冰城的柠檬采购量是11.5万吨。

咱们再看中央工厂。蜜雪冰城在2012年建立第一家工厂,是国内现制饮品行业里最早设立中央工厂的。

目前蜜雪冰城有五个大型生产基地,总面积67万平方米,2024年9月达到年产能165万吨,涵盖了糖、奶、茶、果、咖啡等七种原料。说白了,它已经能做到全线产品的核心食材100%自产,据说这能让蜜雪冰城的原料成本比同行低10%到20%。

咱们最后再看物流。蜜雪冰城从2014年开始建立自己的仓储,据说已经90%实现县级12小时配送覆盖。

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拥有的物业、厂房和设备价值,已经超过30亿元。截止到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内部的全职员工已经有6853人。

换句话说,蜜雪冰城已经是一家相当重资产的供应链企业,而不是依靠加盟扩张的饮品店。同时,因为供应链太重,因此对后续的经营来说,蜜雪冰城必须得确保开店速度,否则供应链的规模优势就会反过来,成为一个巨大的累赘。

这就像一个反馈回路,你起飞时,供应链让你飞得更高。你下坠时,供应链让你沉得更快。

图片

很便宜,而且一直便宜


接下来,咱们再切换一个视角,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看蜜雪冰城的门店。

单看蜜雪冰城的门店,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一个还不错的饮品店。但是,假如把几个从下沉市场出发的品牌放在一起对比,你会发现这背后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设计。

我们可以对比三个品牌,蜜雪冰城、赵一鸣零食和好想来零食。这三个品牌的门头设计风格比较像。

一来,都有巨大的视觉标识,通常是以红色系为主,招牌很大,非常显眼。

二来,都有自己的主题曲,而且全都特别洗脑。

蜜雪冰城的主题曲改编自民谣《哦,苏珊娜》,赵一鸣的主题曲改编自《找朋友》,好想来的主题曲改编自洗脑神曲《兔子舞》。

来,这些门店的门头都会打扫得尽可能干净,能开的灯全打开。

注意,这些设计单独看好像很常见,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神奇的效果。它会带给人一种,结界感。

什么意思?你就想象,当你走在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周围全是乱糟糟的声音,还有各式各样新旧不一的小店。但当你走到蜜雪冰城门口时,门店播放的音乐会隔绝外界的杂音,门店的香氛会隔绝外界的气味,门店的色调会锁定你的视觉。

这相当于在这一刻,门店锁住了你的几乎所有感官,你很难忽视这个感受。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很便宜,而且一直便宜。假如说能从蜜雪冰城的故事里获得什么启发,我觉得也许就在于这两个字,一直。

你看,把低价作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策略乍一看好像很平常。

但是要知道,蜜雪冰城是1997年起家的,其间国内经历了房价上涨、加入WTO,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范围消费升级。当初很多低价品牌在这期间都在想办法涨价。

而经历了这么多的诱惑之后,能够始终保持最初的航向不偏,这个牢牢把住船舵,一直不松手不偏航的能力,也许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ID:luojisw),作者:李南南


编辑 | 十一   轮值主编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