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相关企业将超1200家 深圳印发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3月3日,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对外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通过实施三大方面共18项重点任务,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行动计划》设定的发展目标显示,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行动计划》制定了三大重点任务,分别是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其中在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方面,《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业主制等方式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具体包括5项任务。

开展核心零部件攻关。攻关高能量密度的微小电机及驱动技术,研制高精密微型一体化关节模组。攻关六维力、电子皮肤、多维触觉感知技术,研制高精度视、触、力等多模态传感器。研制高性能、高集成度的类脑视觉传感器。研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电池。

加大机器人AI芯片攻关。研究集神经网络处理器指令集架构、存算一体计算架构、异构多核架构、低功耗模式及算法工具链于一体的新型AI芯片架构。研发支持Chiplet集成扩展、具身智能VLA/VTLA端到端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模型推理加速、认知推理类脑芯片、低延时驱动接口、多传感接口、低功耗的机器人AI芯片。研制机器人端侧计算芯片及模组,推进国产化替代。

研制高性能仿生多指灵巧手。突破仿生精细化结构、轻量化高强度材料与类肌肉驱动技术,研制具备高载荷、高灵活性、精细操作能力的仿生多指灵巧手。研究灵巧手多自由度运动、多指协同、指关节动态柔顺等控制算法,攻关手-眼-脑协同的灵巧操作技术。

突破具身智能本体控制技术。研究基于人体数据驱动的双臂、双腿、腰腹核心协同控制技术,突破基于人臂运动特性的协调作业轨迹规划技术与非线性实时下肢协同控制技术。

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

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方面,高标准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福田实验室突破具身智能感知、移动、决策、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前沿开放的具身智能平台底座。支持光明实验室建设大湾区昇腾算力应用创新研究院,推动昇腾AI算子开发和开源社区生态建设。支持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市重点实验室。

高能级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深圳)建设具身智能技术试验场,推动场景应用落地。支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带动产业上下游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应用。面向具身智能领域建设开放创新平台、开源社区、评测适配中心、创新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置通用模型库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并开放共享。支持企业在国内人才聚集地建立研发中心。

强化具身智能模型训力支撑。通过“训力券”加大力度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租用市内外智能算力开展具身智能模型训练和应用。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围绕具身智能机器人软硬件接口、评价测试、场景应用、安全、伦理等领域制定一批标准。支持组建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打造深圳市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

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在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方面提到,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将其实施的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纳入《工业项目名录》。

支持首台(套)应用和爆款产品培育。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升产品研发技术水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首次应用和产业化,积极培育具备竞争力的爆款产品。

加快开放应用场景。聚焦政务服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气象、经济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

支持企业出海拓展。建设服务全球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法律法规咨询、人才招聘等服务。支持企业出海开拓国际市场,简化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出口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据了解,为保障《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有效落实,深圳市将组建产业专班,统筹协调职能部门、重点承载区、高校院所及企业主体,建立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前沿技术研判和政策规划协同机制,深化产业顶层设计;实施顶尖人才引育工程与科技创新人才专项,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夯实产业发展人才支撑;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灵巧手等细分领域建设专业化园区,以机器人剧场、未来街区等创新形式打造机器人友好示范园区,强化产业生态空间承载。

文|记者 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