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前瞻两会热点 高频词都有啥?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开。随着全国两会临近,市场各方关于2025年经济发展基调及宏观政策主要取向的讨论,也愈发热烈。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调研中发现,“十四五”、“十五五”、扩内需提振消费、“人工智能(AI)+”、新质生产力、长期资金入市、民营经济等,成为各大券商关注的高频核心词。

“按惯例,全国两会将延续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并做细化部署,结合近期高层动态,可能会提升‘稳民营、促消费、强科技(AI)’等三大方向的重视度,也需关注对谋划‘十五五’规划可能的讨论。”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表示。

德邦证券研究所宏观组负责人张浩认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前提下,宏观调控政策将围绕着产业、科技、区域、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兼顾扩内需与调结构,稳住经济大盘,助力结构转型。

积极有为宏观政策助力扩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九大重点任务之首。开年以来,已有多项扩内需政策先后落地,如部分地区已试点“自审自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中央财政已下达首批81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结合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以及2025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央行等各部委及各个地方政府两会的方案来看,扩内需在今年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广义财政发力成为关切重点。一是财政预算内工具发力,助力政府消费及政府投资;二是预算外的准财政领域。”张浩表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为更好地支撑经济发展,2025年赤字率或将提高至4%左右,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将增加至4.2-4.5万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或在1.2-1.5万亿元之间,其中用于“两新”的资金规模或将接近翻倍,从3000亿元提高至5000-6000亿元左右,以更好地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内需。

“从结构上来看,扩大内需是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杨超表示,各地方政府披露的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中,31个省区有21个把扩大内需或者促消费扩投资放在首要任务,同时这一任务在多数省份2025年重点工作中的优先级较2024年有明显提升,体现出扩大内需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着力点,投资是另一抓手。

华泰证券宏观首席经济学家易峘认为,预计今年促消费政策将从多个方面发力,包括延续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通过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生育补贴等将“促消费”与“促民生”相结合,支持新兴产业消费等。同时,超长期特别国债扩容背景下,有望进一步增加高科技领域和民生领域投资,结合促消费系列政策,亦有望通过升级旅游、消费等基础设施带动增量投资。

从“AI+”看发展新质生产力

紧随扩内需之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被多家券商分析师视作两会可能重点讨论部署的产业方向。从黑神话悟空到DeepSeek开源大模型,再到宇树科技机器人一舞“赛博秧歌”……半年时间内,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为中国科技创新产业的崛起创造无限想象空间。

“无论是年初DeepSeek、宇树科技等为代表的民企,凭借硬科技迅速出圈甚至火出海外,还是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硬科技’含量更高、更为强调自主可控,均指向后续政策会进一步突出AI为首的科技产业。”在熊园看来,此次两会应会延续鼓励开展“AI+”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壮大耐心资本等。

2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强调国资央企要抓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要求在编制企业“十五五”规划中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重点。

易峘表示,“AI+”、低空经济、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等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或将成为今年两会产业政策的重点发力方向,不排除在货币、财政和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和倾斜。

此外,通过对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2025年的工作重点进行词频统计,西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叶凡提出,“创新”“科技”“现代化”等与科技创新有关词汇出现频次较高,其次是“绿色”“生态”“消费”“旅游”“养老”等关键词。对应到产业模式上,首发经济、“AI+”等在全国两会上提及的概率较大。

资本市场系列改革举措值得期待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关于资本市场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了制度保障。杨超认为,随着政策逐步落实,资本市场有望迎来更多来自中长期资金支持,资金结构将更加稳健。

中金公司在近日发布的2025年两会前瞻中表示,关注政策端对于资本市场“1+N”制度体系完善,如促进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壮大耐心资本、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方面的举措。

关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1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而近日,时隔近七年再次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则进一步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强音。

“民营企业座谈会,针对民企面临的方方面面问题予以回应,并安排着力解决急迫问题。会议提到的工作重点包括,‘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和‘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两项,都是存在社会舆情反馈的重要问题。稳住企业预期和信心,需要先从解决急迫问题开始。”张浩认为。

此外,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诸多重要突破。张浩表示,科技已成为大国博弈主战场,当前需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以获取战略主动。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稳定预期、提升信心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稳定经济大盘、推进产业转型和提振科技创新。

中信证券表示,中央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是一以贯之的,未来或继续着重从强化公平、健全法治两方面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展望未来,一方面推动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平等使用要素;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让民营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张弛
编辑: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