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履新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秘书长,这一人事变动被外界解读为中国深化与中东欧合作、把握美欧裂痕机遇的关键布局。当美国单边主义持续侵蚀传统盟友信任,欧洲在安全与经济双重压力下寻求战略突围,中欧合作的战略窗口正在开启。
美欧“战略脱钩”背后的利益博弈
美国对欧洲的“疏离”本质上是其全球战略收缩与利益优先的产物。自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从“无条件支持乌克兰”转向“交易型外交”,不仅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战后安全保障责任,更试图以乌克兰矿产资源抵偿军援债务,甚至单方面修改北约对俄立场表述。这种赤裸裸的利益置换,暴露了美国将欧洲视为地缘博弈筹码的意图。在俄乌冲突中,美国一面要求欧洲承担乌克兰的军事和经济成本,一面通过能源出口赚取暴利,令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与通胀泥潭。
更令欧洲寒心的是,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与俄罗斯单独谈判,无视欧洲的安全诉求,甚至直言“欧洲没资格上桌”。这种“损盟友以自肥”的策略,暴露了美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跨大西洋联盟之上的本质。
在经济领域,美国2022年的《通胀削减法案》,通过高额补贴吸引欧洲产业转移,加剧了欧洲“去工业化”危机;
能源领域,美国以4倍溢价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导致欧盟2024年能源进口成本激增3200亿欧元。
正如德国基民盟主席默茨所言:“美国已从安全提供者变为利益攫取者”,跨大西洋同盟的互信基石正在崩解。
国际格局重构中的中欧战略契合
全球多极化浪潮下,美欧矛盾与中国崛起形成历史性交汇。
欧洲议会2024年发布的《欧洲发展蓝皮书》显示,76%的欧盟民众支持减少对美安全依赖,58%的企业主张拓展亚洲市场。
这为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
如果中欧贸易能够遵循市场规律自然发展,将形成双方优势互补、稳定协同的经贸格局。
比如说匈牙利电池工厂、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项目中,就是中东欧合作新高地的典范。
通过统筹匈塞铁路、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等旗舰项目,还能强化区域产业链协同。
华春莹履新中东欧秘书处秘书长,正是中国“17 + 1”合作机制升级为“全方位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重要信号。
面对美俄缓和、欧洲自立的复杂变局,中国展现出精准的战略定力。
王毅外长在慕安会期间密集会晤18国政要,提出“四个坚持”主张:坚持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坚持均衡安全架构、坚持对话替代对抗。
这种“建设性中立”立场,既避免了卷入大国对抗漩涡,又为斡旋和平进程预留空间。
结语
当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掌声为离场落泪的霍伊斯根响起,象征的不仅是美欧传统秩序的谢幕,更是多极世界新秩序的破晓。
中国以华春莹任职中东欧秘书处秘书长为契机,正在书写“以合作对冲分裂、以互联替代对抗”的新篇章。
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无法在单边霸权中长久获益,唯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方能缔造可持续的全球未来。
参考资料
1.新华网:《慕尼黑安全会议闭幕》,2025-02-16
2.澎湃新闻:《外交部副部长华春莹已任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秘书长》,2025-02-26
3.中国新闻网:《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挖走欧洲制造业 欧盟推出应对之策》,2023-03-22
4.中华网:《乌欧确定无法上桌,美俄单独谈判引发不满》,2025-02-19
5.中国日报网:《《欧洲蓝皮书:欧洲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维护经济安全成为欧洲政策发力点》,2024-12-21
6.中国新闻网:《王毅在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专场”上的主旨讲话(全文)》,2025-02-15
7.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承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论坛》,202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