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场激烈的争论意外成为舆论焦点。在公开场合,万斯指责泽连斯基没有向特朗普表示感谢。
面对这一要求,泽连斯基回击称:“我该感谢的是美国人民。”
这句话引发了万斯的强烈反应,他毫不留情地批评泽连斯基“贪得无厌”,现场氛围瞬间剑拔弩张。
这场争论不仅抢占了国际新闻头条,也揭示了万斯咄咄逼人背后深层的政治逻辑:他既是在为特朗普造势,更是在表达一部分美国底层群体的集体情绪。
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副总统
万斯的出身决定了他在美国政坛的独特性。他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这一地区被称为“铁锈带”,是美国工业曾经的心脏。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制造业衰退,大批工厂关闭,经济失衡的铁锈带逐渐成为了失业和贫困的代名词。
万斯的家庭就是这一衰退时代的缩影。他的父亲在万斯年幼时抛弃家庭,他的母亲吸毒、滥交,情绪失控时甚至威胁要杀死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万斯从小目睹了社会底层生活的无助和绝望。
然而,正是这种充满破碎感的成长环境让万斯变得格外坚韧。他凭借教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参军到退伍后被推荐进入耶鲁法学院,再到最后成为一名社会精英,万斯完成了从贫寒家庭到政治舞台的飞跃。
然而,万斯从未淡忘自己成长的背景。他曾在自传《乡下人的悲歌》中对家乡的红脖子文化和阶级困境有过犀利的剖析,强调山区底层群体无法摆脱结构化困境,即便是逃脱“循环”的个体,也难以对社会带来整体性改变。
铁锈带的困局:贫穷、愤怒与政治割裂
铁锈带地区的困境并非个例。全球化浪潮让美国制造业优势被侵蚀,大量企业将工厂迁往海外,低成本竞争淘汰了曾经风光的工业巨头。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间,铁锈带地区的中产阶级家庭比例骤跌,青壮年失业率上升,吸毒和酗酒问题进一步恶化。对于像万斯一样的底层人士来说,生存的裂缝被进一步扩大,经济上的撕裂逐渐转化为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愤怒。
而这一情绪,也成为美国社会现阶段极化的重要成因。铁锈带居民认为,精英阶层将经济衰退的责任推给底层的“懒惰”和“不思进取”,逃避了自身对全球资本布局的决策失误。他们无法认同精英对底层的批评,亦对政府预算的分配不公感到愤慨:为何数十亿美元可以送往国外,却不能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正是铁锈带支持特朗普的根源,也是万斯近年来政治转向的重要动机。
从“反川派”到忠实支持者
在万斯的早年政治轨迹中,他的立场与如今截然不同。2016年,他曾公开抨击特朗普“毫无政治道德,是个危险的白痴”。然而,几年后,万斯却靠“拥抱特朗普”赢得了选民的支持,甚至成为特朗普的坚定盟友。为何对特朗普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变色龙行为,但更深层的原因却与万斯特殊的背景和野心密切相关。
万斯的转变表面上是一个政治立场改变的故事,本质上却是底层与权力之间的利益交换。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反全球化”政策始终是铁锈带选民的情绪出口。
作为深知本地文化的“红脖子”代表,万斯选择转向实则是看到了这一群体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保护本土经济的刚性需求。尤其是,万斯作为福音派信徒,与特朗普所依赖的福音派票仓天然契合。数据显示,2016年,超过80%的福音派选民将选票投给了特朗普。
对于万斯来说,投身特朗普阵营既是协调个人信仰和家乡价值观的选择,也是拓宽权力通道、实现更大政治抱负的必然结果。
怒喷泽连斯基,底层情绪“出口”
回到当下的万斯与泽连斯基的冲突,万斯的态度直指美国底层选民的“心结”。数据显示,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已超过一千亿美元。然而,这样巨额的支出却未能直接改善美国国内存在已久的经济失衡问题。万斯的言行,某种程度上是对美国长期介入国际事务而忽略基层民生的控诉。
泽连斯基的回击“感谢美国人民”的确抓住了美国支持乌克兰行动的情绪大势,但对于曾投票给特朗普的铁锈带选民而言,这样的感谢听上去显得无比空洞。相比之下,他们更关心如何让本国经济重回繁荣,而非承担全球“秩序重建”的经济代价。万斯的强硬语调,不仅是对泽连斯基的驳斥,更是对底层不满现状的情绪表达。
他的行为,背后既有对铁锈带群众利益的真实考虑,也有个人政治生涯的精算布局。无论如何,万斯所引发的争议,正是当下美国社会矛盾积压后的缩影。当经济危机、社会分裂与国际争端一同涌现,这种矛盾还将更加尖锐。
万斯无疑是一个复杂且两面性极强的政治人物。他激怒泽连斯基的言行,是对底层情绪的精准捕捉,也反映了美国社会普遍的阶层挣扎。随着美国底层的不满不断发酵,万斯这样的政客是否能真正推动改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他是当下美式政治困局中不可忽视的一张面孔,他既是铁锈带愤怒的代言人,也是复杂结构性矛盾的产物。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最后十分钟!特朗普、万斯与泽连斯基“吵崩”实录》
经济观察网《解码万斯》
澎湃新闻《万斯的“悲歌”,困在社会化再生产中的白人工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