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冲突三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全球格局正在悄然发生转折,美国独霸多年的单极世界逐渐被打破,“多极化”趋势呼之欲出。
根据观察者网2月27日的报道,中俄欧三方学者进行了对话,都认为,经过三年的战争,美国霸权的三大垄断,已经失去了两个。
如今,单极世界逐步瓦解,新的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国际安全领域权威报告《慕尼黑安全政策报告》中指出,多极化已经是“既成事实”,而中国和俄罗斯被认为是推动这一趋势的主要力量。
技术:从垄断到竞争
20世纪末,美国以强大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主导高科技领域建立了无可撼动的技术垄断地位。
不论是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应用转化,还是信息化推动的互联网革命,美国始终是全球技术创新的中心。
然而近十年来,中国科技力量迅速崛起,逐步动摇了这一垄断格局。
中国不但在人工智能、5G通信、航天工程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还在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展现了强劲的竞争力。
5G技术龙头企业华为,在通信技术市场的份额早已超过许多西方竞争对手;量子通信突破,更推动了基础技术理论的革命性进展。
此外,天宫空间站的轨道运行、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国产芯片产业的国产替代计划,都在突破创新。
美国对此表现出深刻的担忧,尤其在芯片领域,美国通过“芯片法案”试图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并切断中国与全球芯片供应链的连接。
然而,中国坚持“双循环”政策,逐步实现科技领域的自主可控,技术的多中心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技术已不再是美国的独占优势。
军事:地缘干预的挑战
军事干预能力是美国全球领导力的重要体现。
从冷战结束后的军事实力投射来看,美国以北约为核心,通过介入中东、巴尔干地区等地的局部战争维持国际秩序。
这种大规模干预不但塑造了美国的权威形象,也震慑了全球潜在挑战者。
然而近年来,俄罗斯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挑战了美国对全球军事干涉的垄断。
2008年的俄格战争和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是俄罗斯崛起的信号,而当前正在进行的俄乌冲突,使美俄军事对抗达到高峰。
尽管俄罗斯的行动受国际制裁、经济冲击等多重负面影响,但其展现出的对抗能力及动作频率无疑撼动了美国长期稳定军事影响力的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与美国“成本低、后果小”的干预特点相比,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往往伴随高昂的代价。
这与美国天然的海外军事优势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更多是在区域性冲突的范围内对美方形成威慑,但尚未完全打破后者全球军事干预的系统性能力。
美元霸权:最后的堡垒
尽管技术和军事垄断受到了削弱,但美元霸权是目前美国最具韧性的支柱。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全球金融体系以来,美元一直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
IMF2024年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依然高达58%,尽管较历史巅峰有所下降,但主导地位依然强势。
近年,包括中俄在内的诸多国家尝试以双边货币结算取代美元交易。
例如中俄贸易中,人民币和卢布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沙特等石油输出国也试图推动非美元化结算。
这种“去美元化”的潮流带来了货币多样化的希望,但其范围和深度目前相对有限。
美元在全球资本市场和结算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短期难以被真正削弱。
多极化世界的未来挑战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变化,不难看出,中俄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但“多极化”是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杜金等俄罗斯专家指出,美国依然试图塑造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新版多极化体系,而中国和俄罗斯所倡导的多极化是建立在平等合作、相互尊重基础上的新型秩序。
这种话语竞争的本质,仍反映了国际权力从中心化向分散化转移的复杂过程。
未来,全球技术将呈现更多标准竞争,军事边界模糊化的“灰色战争”或将增多,而去美元化的经济结构转型也将进一步加速。
如果全球能够在新的权力架构中找到共识,则多极化将成为推动合作的工具;但如果大国博弈持续加剧,新的格局可能带来更大的区域不稳定。
从单极到多极,国际秩序的剧变正在全球蔓延。
中俄的崛起已对美国的技术和军事霸权形成挑战,而美元霸权也面临动摇的潜在局面。
这一场权力再分配的动态过程,将塑造未来数十年的国际格局。
对于中国而言,挑战不仅是争取技术突破与经济增长,更是如何在多极化世界中实现和平崛起。
这既是机遇,也是责任。
在全球多中心化的体系中,如何发出更具影响力的声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多极化可以是更公平的起点,但如何转化为稳定的秩序,则需要全球共同的智慧。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中俄欧三学者对话:经过三年战争,美国霸权的三个垄断地位已失去两个,2025-02-25
央广网:第六十一届慕尼黑安全会议观察——加强对话,共促和平、安全与发展 2025-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