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和韩国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的“慢脚文化”是一种由社交媒体推动的、以极端生活方式为标榜的亚文化现象。
2.“慢脚文化”最初起源于年轻群体对传统社会规则的反叛,但随着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助推,逐渐演变为迎合流量、追求极端化的内容输出。
3.然而,这种文化在日韩社会引发了深远影响,甚至已经逐步渗透至中国,对青少年群体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为此,社交平台、政府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都需要承担责任,共同防止青少年受到“慢脚文化”的负面影响。
5.未来,我们要更加关注网络文化的导向,以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3月的某天,18岁的日本高中生玲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视频,内容是她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尽早生孩子,做一个“轻松自由的妈妈”,并拒绝大学和职业规划。
在短短数小时内,这条视频就突破了百万播放量,而她的账号粉丝也暴增至十万以上。玲奈的行为并非个例,而是当下日本、韩国以及部分中国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的“慢脚文化”的体现。
“慢脚文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由社交媒体推动的、以极端生活方式为标榜的亚文化现象。
它的核心在于放弃传统社会价值观,通过低门槛、极端化的内容吸引关注,例如鼓励未成年早孕、极端的性别角色扭曲、无节制消费、甚至危险挑战等。
这一文化不仅在日韩社会引发了深远影响,甚至已经逐步渗透至中国,对青少年群体的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慢脚文化”是如何兴起的?它如何通过社交平台影响年轻人?更重要的是,中国如何避免被这一文化全面渗透?
“慢脚文化”的背景与定义:从另类到低俗的变迁
“慢脚文化”最初起源于年轻群体对传统社会规则的反叛,它承载了一种不愿被社会标准束缚、希望寻求自由生活方式的心理。
这一文化在日本和韩国最早兴起,是年轻人对高压社会竞争、过度内卷和传统价值观的抵触体现。
然而,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它逐渐演变为迎合流量、追求极端化的内容输出,开始向低俗、脱离现实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日本和韩国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一些年轻人通过展示极端生活方式来博取关注,他们宣扬的内容包括未成年生育、拒绝就业、极端消费主义,甚至鼓吹“不学习、不工作”的所谓“纯粹自由”观念。
起初,这类内容只是个别博主的尝试,但随着算法的推波助澜,这些极端化的视频被大量推送至年轻受众面前,逐渐影响他们的认知。
这种文化变迁的关键点在于,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往往会优先推送互动率高的内容,而挑战传统价值观、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往往更容易引发讨论,进而获得更高的推荐权重。
正因如此,“慢脚文化”从最初的小众叛逆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流量经济模式。许多博主为了获取关注,不断突破底线,甚至有未成年女孩在社交平台上高调晒出怀孕、炫耀未婚生子,这类内容在短时间内吸引了数百万的点击量,形成了一股“早育风潮”。
与此同时,一些男性网红则通过极端言论贬低责任感和社会义务,鼓吹“拒绝工作、躺平一生”的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推波助澜下,原本象征自由的另类文化被彻底低俗化,成为影响社会价值观的一种潜在威胁。
“慢脚文化”在日韩的扩展:如何改变青少年认知?
“慢脚文化”在日本和韩国迅速扩展,尤其是在社交平台极具影响力的年轻群体中,这一现象正在悄然重塑他们的认知。
日本是“慢脚文化”最早兴起的国家之一,其核心特征之一就是青少年对于社会竞争的极端抗拒。
在日本,“平成废物”一词本是用来形容那些选择不参与社会竞争、完全拒绝工作的年轻人,但在社交平台的渲染下,这一群体被塑造成“新潮流”的代表。
在TikTok和YouTube上,许多年轻人开始炫耀“完全不工作、不恋爱、不社交”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博主公开宣称“父母的钱足够我用一辈子”,此类内容得到了大量年轻观众的追捧,并被广泛模仿。
与此同时,韩国的“慢脚文化”则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韩国的高竞争压力使得部分年轻人对职场和家庭生活产生极端排斥,他们在社交平台上推崇一种“无责任主义”,即逃避婚姻、拒绝生育、甚至完全断绝与社会的联系。
在韩国的社交媒体上,一些博主以“自由主义者”自居,鼓吹“人生不需要努力,只要享受当下”,甚至有人拍摄“躺在家里一整天”的视频,这些内容不仅成为流量热点,还影响了大批年轻观众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此外,在日韩,一些未成年网红甚至以怀孕作为获取流量的手段,上传未成年妈妈的日常生活,吸引大量观众观看和讨论,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家庭观念,让他们对责任和现实的理解产生严重偏差。
中国的“慢脚文化”渗透:社交平台成推手
随着“慢脚文化”在日韩的影响扩大,它也在逐渐渗透至中国,尤其是短视频平台成为其最主要的传播媒介。
2022年,中国未成年网民数量已达到1.93亿,他们成为了短视频平台的主要受众之一,而“慢脚文化”正是在这些平台上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
在快手、抖音等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拍摄极端化的生活方式视频吸引流量,例如宣扬“未成年妈妈的生活”“16岁生孩子也能很幸福”“不上学才是真自由”等内容,这些视频的点赞量往往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一些博主通过迎合年轻人追求另类的心理,将这些不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内容推向热门,使得更多未成年人受到影响。
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兴趣进行内容分发,而年轻人对新奇、刺激性内容的偏好,使得“慢脚文化”相关视频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正常内容。
此外,一些MCN机构(网红孵化机构)甚至主动包装这类极端内容,通过策划特定的“未成年妈妈故事”“极端躺平主义”等主题,吸引大量观众关注,从而赚取流量收益。
这种流量经济的运作方式使得“慢脚文化”在中国社交平台上迅速扩散,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对社会责任、婚姻观、教育观等重要价值观产生误解。
扭曲认知,侵蚀价值观
“慢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不再局限于网络,它正在逐步改变他们对社会责任、个体成长和人生意义的认知。
最直接的影响是对身体认知的扭曲,许多青少年开始模仿社交平台上的极端行为,比如不合理的节食、极端减肥、过度整容等,以迎合社交平台上流行的“另类美学”。
在日韩,一些年轻人甚至专门拍摄“水母泡澡”“深夜断食挑战”等危险视频,博取关注,而这些行为已经导致多起未成年伤害事件发生。
除了对身体认知的影响,“慢脚文化”还在潜移默化地侵蚀年轻人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认知。
在日韩,未成年生育的现象在社交平台上被过度美化,许多年轻人开始认为“生孩子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而低估了家庭责任的严重性。
这种现象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也开始显现,部分短视频甚至对未成年妈妈的生活进行包装和渲染,造成大量青少年对于婚姻和生育的认知偏差。
此外,“慢脚文化”还鼓励“逃避主义”,使许多青少年对学业、工作和社会责任失去兴趣,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而不愿意为未来做长远规划。
平台的责任与监管挑战
面对“慢脚文化”对青少年的渗透,社交平台、政府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都需要承担责任。
首先,社交平台应当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对涉及未成年人不良引导的内容进行严格限制,并加强家长控制模式,减少未成年人接触这类视频的机会。
同时,社交平台应调整算法机制,减少对极端化、争议性内容的推送,避免“流量至上”的导向导致文化价值观的扭曲。
其次,政府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强化网络文化治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并加大对涉及未成年人的违规内容的打击力度。
最后,学校和家庭也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抵制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影响,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的网络生态。
结语
“慢脚文化”已成为日韩国家社会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中国正在面临同样的挑战。
面对这一文化现象,我们不仅要警惕社交平台的推送机制,更需要社会、政府、家庭三方合力,共同防止青少年受到其负面影响。
对于网络内容的治理,需要更严格的监管,同时也要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判断力,避免成为流量经济的牺牲品。未来,我们要更加关注网络文化的导向,以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式引导年轻人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扬子晚报《别让“慢脚文化”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