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实战中血的教训,中国已经吸取,为坦克打造特殊“金钟罩”

俄军实战血的教训,解放军已经吸取,并且做出了改变。

在2024年央视一档军事栏目播出的画面中,在高海拔雪域高原上,一台15式轻型坦克正在演习场上驰骋。

然而,细心的观察者很快发现,这辆坦克与以往不同——它的炮塔上多了一顶"防护伞"。

这一变化绝非偶然,而是现代战争演变的必然产物。

当无人机成为战场新贵,曾经的"陆战之王"不得不思考如何自保。

对中国军方而言,俄乌冲突中坦克被无人机"开罐头"的血腥教训,正是最好的教科书。

无人机大败“陆战之王”

未曾想到,无人机正在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改变现代战场。

在俄乌战争中,乌军的无人机只需悬停在俄军的坦克上方,投下一枚炸弹,就能轻而易举地命中坦克最薄弱的顶部装甲。

图片

俄乌战场上,一幕幕坦克被"开罐头"的场景不断上演,令俄军损失惨重。

事实上,二战后的坦克设计理念一直认为,防护重点应集中在炮塔及车体正面,其次是侧面和背面,而炮塔顶部威胁相对较小,因此成为最薄弱区域。

在传统坦克对坦克的作战中,这种防护思路是合理的。然而,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从豹2到挑战者2,从M1到T-90,这些被誉为"不败神话"的主战坦克在俄乌冲突中相继被击毁。

图片

摧毁它们的不是传统的反坦克导弹或敌方坦克,而是这些机动灵活的小型无人机。

它们借助低可探测性优势,通过空投或直接飞行抵近目标,瞄准坦克防护薄弱的顶部、侧装甲或发动机舱室发动攻击,以微创方式使这些钢铁巨兽丧失战斗力。

这一现实不仅影响到远在欧洲的战场,也引起了中国军方的高度警惕。

图片

在2024年的央视《军情时间到》节目中,解放军15式轻型坦克炮塔上出现的防护棚引发了军事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坦克防护的进化之路

面对无人机带来的新威胁,俄军最初采取的对策极为直接——用钢板给坦克炮塔焊接一圈保护层,让坦克看起来像个"乌龟壳子"。

图片

由于这种改装使坦克移动速度变慢,前进和转向都变得不便,外形也失去了原有的威武感,它很快被网友戏称为"蛆坦克"。显然,牺牲机动性换取防护力并非长久之计。

俄军随后改进方案,从焊接大面积钢板变为焊接防护棚,在不过度影响坦克性能的前提下提供额外保护。

这种改进很快见效。在俄军开始给坦克装防护棚后,其坦克损伤数量明显下降。这一经验教训被中国军方迅速吸收,我军也开始在坦克炮塔上安装防护棚。

但与俄军相比,中国军方在防护棚的设计上更为多样化。从公开资料看,不同型号装甲车辆的"遮阳棚"设计各异。

图片

有的将防护重点集中在炮塔顶部、侧面及车体两侧,有的则将车体前部也纳入保护范围。材质上也有所不同,有的由铁丝网构成,有的则只有金属框架。这种精细化的设计表明,中国军方对装甲车防无人机这一点相当重视,并在积极探索最优解。

坦克的多种"金钟罩"

然而,仅靠防护棚显然无法应对现代战场上的所有威胁。

中国军方正在打造更全面的坦克防护系统,可谓真正的"金钟罩"。

2024年,升级版VT-4A1型主战坦克的图片在网络上曝光,其车顶上不仅有3支干扰天线,还装备了类似自动炮台的主动防护系统。

这表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在VT-4基础上升级了无人机干扰器和主动防护系统(APS)。

图片

该坦克配备的GL5型主动防御系统包括4座小型相控阵雷达和4座双联装/3联装小型拦截导弹。

系统可在100米距离内自动探测和识别来袭的反坦克导弹,并在10米范围内以小型拦截导弹摧毁它们——甚至能对攻顶导弹进行拦截。

从功能上看,VT-4A1的防护系统可分为软杀伤和硬杀伤两部分。

软杀伤系统主要是车顶上的3支干扰天线,可同时覆盖商用多旋翼无人机常用的三个控制频段。

图片

当无人机靠近坦克时,系统可使其失去与操作手之间的联系,达到瘫痪无人机的目的。

硬杀伤则由GL5主动防御系统负责,不仅能有效应对无人机,还能抵御反坦克武器的打击。

据测试资料显示,加装主动防护系统后,装甲车辆的生存概率可提高1倍以上;

面对轻型反坦克武器的近距离突袭时,主动防护系统甚至能使装甲车辆的生存概率提高3-4倍。

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装甲车辆仅靠自身装甲抗衡来袭弹药的时代已渐渐远去。

图片

我军显然已认识到这一点。

通过吸取俄乌冲突的教训,我军正在为坦克打造真正的"金钟罩"——一个集防护棚、主动防御系统、爆炸反应装甲于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

这一体系既能应对传统威胁,也能抵御无人机等新型作战手段,确保"陆战之王"在未来战场上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信息:

  1. 新华网·《乌克兰为“豹2”挂反应装甲,对德国货没有信心?》

  2. 科普中国·《坦克的“主动式装甲”是什么?如何实现防护的?》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