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警惕!这些坏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听力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耳朵也如眼睛一般,是我们感知世界的另外一扇“隐形窗户”。3月3日是第26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但是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正在危害你的双耳,如果不注意保护,耳朵也会“闹脾气”。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熬夜党”请警惕“突发性耳聋”

今年29岁的小雷是一名眼科医生,平时因为工作的关系常常要熬夜加班,精神压力大加上不规律的作息,让她最近常常感觉耳鸣,右耳仿佛被蒙上了一层棉被。

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发现小雷的右耳低频,有两个频段的听力下降20分贝以上,医生确诊她为“突发性耳聋”。

图片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 易雪莲:为什么叫突发性耳聋,它就是一个原因不明突然导致的听力下降。这种情况,我们要看下降的类型,比如说频段,然后还有就是下降的程度,因为这些类型不一样、程度不一样,它就可能会影响预后。

医生表示,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患者也逐渐趋于年轻化。熬夜、压力大、用耳过度等不良生活习惯是主要诱因。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 李永新:我们的大脑、心脏血管呈网状,但是内耳的供应血管只有一条,而且没有侧支循环,一经损伤不可逆转。所以熬夜,连续的熬夜会导致血管的痉挛以及血容量的不足,这种代谢性的会出现突发性耳聋。严重地的,再合并有基础病,可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伤。

突发性耳聋后72小时是治疗黄金期

专家提醒,耳鸣是耳聋的早期预警,尤其在夜深人静时,若耳内持续或间断出现蝉鸣声、电流声、雷鸣声,同时伴有听力下降、眩晕、耳闷胀等不适时,建议立即就医筛查。出现突发性耳聋后的72小时是治疗“黄金期”,搁置越久,恢复可能性越小、后期治疗难度越大,甚至还将面临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后果。

图片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耳鼻喉科执行副主任 沈纳:一旦发觉自己的听力有下降,尽量在三天之内到医院来就诊,因为这是一个最佳的治疗的窗口期。其实我们建议是24小时就要来,这样的话可能是治疗是最及时的,还有望恢复你所受损的听力。

哪些坏习惯正在“偷走”你的听力

数据显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存在听力受损,影响超过15亿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的风险还会进一步增加。您是否了解自己的耳朵?除了熬夜、作息不规律,还有哪些坏习惯会导致我们的听力减退?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听力不再被悄悄“偷走”呢?

Thumbplayer Poster Plugin Image
播放
下一个
打开循环播放
00:00
/
00:00
倍速
3.0X
2.0X
1.5X
1.25X
1.0X
0.75X
0.5X
语言
多音轨
AirPlay
0
静音播放中,点击 恢复音量
画中画
网页全屏
全屏
error-background
你可以 刷新 试试
视频信息
1.33.6
播放信息 上传日志
视频ID
VID
-
播放流水
Flowid
-
播放内核
Kernel
-
显示器信息
Res
-
帧数
-
缓冲健康度
-
网络活动
net
-
视频分辨率
-
编码
Codec
-
mystery
mystery
-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所谓听力损失,‌是指人耳在某一频率的听阈,比正常听阈高出的分贝数,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阈升高、听觉功能障碍甚至听力丧失。

听不清常重复 快查听力别耽误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别人重复说过的话,在观看电视或接手机时,音量过大、讲话声音总是比平时高,或者耳朵频繁出现耳鸣,这些都可能是听力受损的迹象。医生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听力检查。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耳鼻喉科执行副主任 沈纳:一般从60岁之后,我们就应该关注自己的听力健康了,一年去医院做一次检查还是必需的。特别是一些有家族史的人群,可能要增加一些检查的频率。

图片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比例上升到约1/2,但助听器的佩戴率却只有5%左右。听力障碍,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还可能诱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但是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佩戴助听器等于“残疾”,羞于佩戴。医生强调,目前对于中度及以上的听力损失,主流的干预手段,还是验配助听器。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耳鼻喉科执行副主任 沈纳:其实佩戴助听器,就像老年人佩戴老花镜一样的,其实就是耳朵的老花镜,这个是一个同样的道理。戴助听器对自己提高生活质量是很重要的,就像我经常对病人说的,你要早戴早享受,这样和家人的交流也会变得通畅起来。这样能够减缓大脑功能的衰退,甚至能够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图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科主任 李永新:大脑器官非常聪明,如果你这一侧耳朵能听见,它会把听信号传到中枢,中枢知道了你能听见,所以定期给它发放营养物质,这个耳朵器官能正常再运营。如果信号上不去了,听不到了,它就不再分泌那些营养,所以佩戴助听器可以减缓听力下降。

在嘈杂环境中 尽量不要佩戴耳机

除了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佩戴助听器外,我们也需要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在类似工地、地铁等嘈杂环境中,尽量不要佩戴耳机。

图片

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耳鼻喉科执行副主任 沈纳:外界也好,或者地铁也好,本身外界就有噪声,然后再叠加上耳机里面放大的声音,对我们耳朵里面的神经细胞,放大的刺激作用是很大的,就像在你耳朵边上安了个大喇叭。

耳机的使用要遵循“三个60”原则

专家建议,耳机的使用要遵循“三个60”原则,也就是音量不超过最大值的60%;每天佩戴时间不超过60分钟;佩戴耳机时周围环境的噪声如果超过了60分贝,也不建议在这个环境下佩戴耳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