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编辑:安安
“你是吃完菌子写的论文吧”“你的论文对学术圈构不成一点威胁”每到论文开题,网络上这类导师吐槽学生论文的网络热梗就多了起来。伴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开始饱受质疑,另一方面,考研报名人数下降,考公热度不减,读研的性价比好像没那么高了。读研到底意味着什么?放弃考研去考公是更理性的选择吗?
本期腾讯新闻《文话教育》特别策划《再塑生命力》,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一起探讨考研遇冷背后那些事。
01
考研需谨慎,读研有风险,研究生是一份工作,不是一纸文凭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考研人数已经连续两年下降,有人说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如何看待考研人数下降的现象?
刘永谋:对大学老师来说,考研人数越少其实更好。研究生从硕士阶段开始,本质上是一份研究性工作,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现在教育部已明确将研究生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另一类是侧重职业技能培养、需要支付高昂学费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未来会大幅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缩减学术型研究生规模。我认为这一政策方向非常合理,如果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最终却沦为大众教育,那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其次,教育不仅承载着知识和学术发展的功能,还承担了许多社会功能,比如缓解职业分流、社会分层等问题。所以,尽管理想状态下研究生应该专注学术研究,现实中却很难实现。许多学生因盲目跟风或就业困难而选择考研,缺乏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认知,这也给导师带来了困扰。研究生培养以学术接班人为目标,与本科阶段的班级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实行导师制,强调师承关系。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从事研究,创造新知识,为人类知识宝库贡献力量,因此,考研前每位学生都需要认真问自己:是否热爱研究?有没有创造性思维、敏捷才智和开拓的勇气?如果对研究没兴趣或能力不足,应慎重考虑是否要考研,正所谓“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陈志文:考研人数的下降是一种理性的回归。过去20多年,每隔七八年考研人数会有一次回调,但这次连续两年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开始理性权衡投入产出比。专硕的学费高且需要自理,学硕大多数会继续深造为博士,他们的费用有国家补贴。当专硕的学生发现自己三年时间和高额学费都换不来体面的工作和确定的未来,这导致更多人选择不考研。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个重要变化:著名大学在学术型硕士(学硕)招生上逐渐减少,2020年后增加的硕士点基本都以专硕为主,高校将更多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向博士阶段。
很多家长和学生对研究生学习的认知是不正确的,本科与研究生是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本科以知识性学习为主,而研究生则以探索未知为核心,要求更高,挑战更大。所以即使本科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并不意味着一定适合读研,研究生阶段不仅需要学术能力,还要求探索的动力和科研的适应性。本科生通常只需完成学业即可获得学位,而研究生则未必。随着国家对学术质量要求的提高,研究生阶段的质量控制日趋严格,延期毕业并非都是导师压榨,而是学术标准的提高。事实上,延期毕业对导师的评价也有负面影响,导师更希望学生按期完成学业。
02
笔试高分,复试被刷,考研越来越不公平?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扩张,但考研难度似乎只增不减,去年考研政治因为难度太大上了热搜。另一方面,有网友质疑保研名额挤占了招考研名额。对于这些现象,是否可以理解为考研更难了,保研更简单了?
陈志文: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长确实带来了保研人数的增加,但保研比例一直保持稳定。例如,10年前招生50万人,保研比例是15%;如今招生100多万人,比例仍是15%。虽然绝对人数增加,但从机会角度看,大部分人仍然可以通过考试获得研究生资格。教育部也明确规定,任何学校研究生推免(保研)比例不得超过招生总人数的50%,虽然部分高校的个别专业可能达到100%推免,但整体上各校都符合这一要求。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学校倾向于推免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于考研难度的争议,有人抱怨政治、英语考试难,是因为考题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或未押中题目。有人认为,考试应该明确告诉考什么题型、知识点,否则就被认为是“难”。这种抱怨反映了部分考生对考试的片面理解。事实上,从《2020年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设计》开始,我国就强调考试命题的灵活性和对盲目刷题模式的反对。这不仅适用于高考,也包括研究生考试。研究生阶段的核心是知识生产和探索未知,单纯依赖应试教育模式并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科研的人才。
刘永谋:大家往往将焦点放在少数顶尖研究型大学上,认为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竞争格外激烈。虽然情况属实,但大多数普通高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极端竞争环境。从整体数据来看,无论是本科生的录取比例还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录取比例,都比以往有所上升,考研的整体机会实际上是增加的。
然而,目前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普遍不扎实,求知动力不足,各方面能力也存在欠缺,但考试分数却并不低。这种现象导致“大学高中化”的说法越来越多。然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招生不能再简单依靠分数来衡量,因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是科研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一些学生尽管能通过背题取得高分,但缺乏实际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学生,即使招进来也难以胜任科研工作,对研究的意义也毫无帮助。这就是为什么博士招生更注重面试等多维度的考察,而不仅是看考试分数的原因。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考研复试在研究生考试中的权重不断增加,高分进复试却被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如何看待很多考生质疑考研复试的公平性?
陈志文:我认为研究生招生的本质是公平的,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不公。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根据2020年的研究生招生改革方案,复试的权重逐渐提高至50%,目前很多学校已经达到了这一比例。也就是说,初试的笔试主要是解决入门门槛的问题,而复试则在录取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复试的过程相对复杂,这也引发了部分人对公平公正性的质疑,但在实际操作中,复试是由导师群体共同评审,而不是由某一位导师单独决定。即使在中国这种人情文化盛行的环境下,也很难通过“走后门”影响整个导师团队的决定,更何况,如果有导师发现不公正行为,很可能会直接举报,违规操作根本无法持续。
刘永谋:如果你是导师,你会愿意招一个只会答题却没有研究能力的学生吗?仅仅因为他的分数高,为了所谓的“公平”,就录取这样的人?在硕士阶段,我们的确常常被分数“绑架”,如果第一名的分数很高却不录取,可能会引发争议,甚至引起网上的舆论风波,带来很大的麻烦。但如果博士招生也完全依赖这样的方式,就会毁掉博士教育,进而影响整个科研体系和中国的学术发展。
现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程序实际上是过于程序化的,为了追求所谓的“绝对公平”,设置了非常多的限制。比如,复试的时间严格精确到秒、整个过程全程录像录音,还有专门的监督人员在场。这样做虽然是为了公平,但过于机械化的结果是导师可能无法招到适合做研究的人,让研究生招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03
表面上进体制是终极“上岸”,但考研考公都是围城
腾讯新闻教育:与考研人数下降相反的是考公人数增加,如何看待有人将考研和考公相比较,认为考公的性价比更高?
陈志文:这个说法没有错,原因很简单:考公“上岸”意味着终极稳定,而考研“上岸”却不一定意味着真正的“上岸”,但考公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考研,二者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从数据上看,近年来考研的录取比例大致维持在3:1或4:1,相当于每三个考生中录取一个。而考公的竞争则更加惨烈,平均录取比例在86:1左右,部分热门岗位甚至更高。这种差距说明,考公的难度远远超过考研。
此外,我想提醒大家,无论是考公还是考研,都需要考虑自身是否适合。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考上了街道公务员,但工作两年后辞职,表示“给父母一个交代就够了”,因为自己并不适合这种工作。年轻人选择逃离“体制的围城”比比皆是,考公看似“上岸”,但未必是真正的“上岸”,很多人最终还是选择“离岸”。“30年河东,30年河西”,无论是考公还是考研,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选择,而不是盲目追随潮流,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选择。
往期回顾:
社会是不可计算的,人生也不是规划出来的,大部分奋斗无法预测结果
孩子和AI谈恋爱,老人用AI养老,社会未来的繁衍会往哪里发展?
不提问不互动不社交,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沉默?
大学生真实现状:入校开始准备保研、和AI做朋友、毕业即分手
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文话教育》栏目特别策划《再塑生命力》更多精彩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欢迎个人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