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禁忌”的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保留了足够的理智

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给出了与拜登不一样的答案。至少就目前来看,看似百无禁忌的特朗普,唯独在台湾问题上,依旧保留了足够的理智和清醒。

近日在被问及“美国政府是否会协防台湾”时,特朗普表示:“我不会发表评论,因为我不想让自己事先陷入那种境地。”

随后他很快地便转移到了贸易话题上,不再谈及此事。

图片【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与拜登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无独有偶。特朗普去年12月在接受美国NBC电视台专访时,也曾被问及“是否会协防台湾”的问题。作为回答,特朗普连说三次“我不会说”(I never say)。

主持人并不甘心得到这样的回答,继续追问,而特朗普只是表示“不希望台海爆发冲突”。

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的“战略模糊”,与拜登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

2022年5月,拜登在访问日本期间,曾被问及“若台岛遭到攻击,美国是否会防卫”,而他的回答是“会”。

图片【特朗普:“我不会发表评论,因为我不想让自己事先陷入那种境地。”】

次年5月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拜登一边宣称“中美关系将很快缓和”,另一边却声称若大陆对台采取“单边行动”,美国将作出回应。

拜登过去4年在台湾问题的公开表态,一度被视为美国偏离了以往的“战略模糊”政策,而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又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上。

美国对台湾问题上的所谓“战略模糊”政策,即不明确回答“是否会协防台湾”的问题,也不做出共同防御的承诺。其反义词便是“战略清晰”,即明确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协防立场。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增长,近年来美国战略界关于美国是否应该继续保持“战略模糊”的讨论越来越多,一些观点认为,美国应该放弃“战略模糊”并转向“战略清晰”,因为前者已经愈加难以造成有效的威慑。

图片【近年来美国战略界关于美国是否应该继续保持“战略模糊”的讨论越来越多】

不过在特朗普看来,重点不在于哪种策略能够对中国产生威慑,而是哪种策略能够为美国带来更多的利益——显然,“战略模糊”更适合被用来做交易。

特朗普多次点名“台湾抢走美国的芯片生意,还竟然想要美国保护”,并向岛内发出警告“若不能把芯片产业转移至美国,美国将会很不高兴”,甚至曾威胁要对岛内制造的芯片“加征100%的关税”。最近还有消息称,特朗普政府正在积极推动一项让台积电和英特尔组成“合资公司”的计划。

目前岛内正在准备给特朗普的“伴手礼”:上周就有消息人士透露,台当局正计划增加价值70亿到100亿美元的军备采购,以寻求美国新政府的支持。

图片【台当局正计划增加价值70亿到100亿美元的军备采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本人在台湾问题上秉持“战略模糊”的策略,不肯明说,但他手底下的人却并非如此。

被视为对华鹰派代表人物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本周在接受福克斯新闻台采访时表示,美国新政府将努力“防止”中国大陆对台采取“单边军事行动”。他声称,中方很清楚美国在“强大的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实力。

鲁比奥还装模作样地说:“美国只是不想走到那一步,因为对世界来说,这将是一件可怕的悲剧……对中国而言也不好。”

与此同时,鲁比奥领导下的美国国务院,则是“小动作”不停。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此前修改了所谓“美台关系”的页面,其中删除了“不支持台独”的关键表述。

图片【被视为对华鹰派代表人物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

面对舆论的质疑,美方辩称“这只是一次例行更新,向美国民众通报与台湾的非官方关系”“美国仍坚持一个中国政策”。

综合来看,不论是特朗普本人的表态,还是美国政府的“小动作”,这些迹象都表明,在美国新政府眼里,台湾问题是与中方达成“大交易”的重要筹码之一。

开头提到,特朗普在拒绝回答“是否协防台湾”的问题后,很快就把话题转向了贸易话题——从目前来看,这并非无意之举。

特朗普是这么说的:“有很多人说美国不想让中国来投资,这是不对的,我希望中国在美国投资。我们会和中国一起合作……美国会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他们不能占我们的便宜”。

《纽约时报》上周曾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与中国达成新的大规模协议的可能性,其中特朗普对中国向美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尤为感兴趣”。

再结合特朗普不久前“期待中方元首访华”的表态,我们或许不难推测,特朗普非常希望通过与中方达成协议的方式,来解决他心心念念的贸易逆差问题。

而在达成协议之前,特朗普自然要在涉华敏感问题上保持“谨慎的模糊”:攥紧筹码的同时,就像其长子小特朗普说的那样——“避免不必要地激怒中国”。

当然,对于中方来说,台湾问题涉及中方核心利益,不可能拿来做交易——若特朗普无法理解这一点,那么所谓的“大交易”就不可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