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了篇关于ICL晶体植入手术,提到与角膜激光手术相比,它具有不用切削角膜、矫正范围广、术后视觉质量更优以及对干眼影响小等优势。
但每当说到要在眼睛里长时间放置ICL晶体这种特制的"隐形眼镜",总有人会担心:这个外来物真的能和眼睛和平共处吗?
这里就有个关键指标在默默守护着眼睛安全,它就是--拱高,今天我们就展开来讲讲。
ICL术后关键指标--拱高
首先,我们来温习下。
ICL晶体植入手术,是一种加法手术,将一个特制的晶体装到你的眼睛里,类似于给照相机多加一个镜头,让你的眼睛变得没有度数。
ICL植入的具体位置,是在虹膜和晶状体间,通过晶体的四个脚襻固定于睫状沟,且由于受到挤压而产生拱高。
拱高,指 ICL 后表面中央到自身晶状体前表面顶点的垂直距离。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拱桥,拱起来的这个顶,到水面的垂直距离,差不多这么个意思。
目前的ICL有4个尺寸,12.1、12.6、13.1、13.7,简单来说就是小号、中号、大号和超大号。主要是根据眼内空间的大小来选择。
就好像你在房间里搭帐篷,大小选择先得看房间大小。术后拱高就是评判大小是否合适的关键指标,类似帐篷顶点和地面的距离。太小贴地不行,太大顶着天花板也不行。
多少拱高才更合适呢
通常建议术后拱高的安全范围是在250-750 μm(约半根睫毛的粗细),但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不少研究表明,更低的拱高或者术后早期更高一点的拱高,也能确保眼睛的安全。
所以临床上,当拱高不在这个范围内是否需要马上更换晶体,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随访来看。但每次复查,肯定都要查拱高,这也是评估ICL状态的重要依据。
当拱高“越界”了,会发生什么呢?
1)高拱高(>750 μm)
当术后拱高过高,ICL可能与虹膜后表面接触摩擦甚至挤压虹膜,导致前房角变窄或关闭,从而引起色素播散综合征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等问题。
可能表现:虹膜膨隆、房角变窄
处理方案:观察眼压,必要时使用降眼压药物;若持续>1000 μm需考虑更换晶体。
2)低拱高(<250 μm)
足够的拱高就像安全气囊,防止晶体与自身晶状体接触。当拱高过低,可使ICL与自身晶状体前表面过度接近或接触,从而影响房水循环,导致白内障形成。
预警信号:视力波动、前囊下白内障
因此拱高是预测ICL植入术后风险的关键指标,其影响因素又多,如何获得理想拱高已成为近年屈光手术领域研究热点。
影响拱高的三大因素
1、眼球尺寸
角膜白到白距离(WTW)和前房深度(ACD)以及睫状沟到睫状沟距离(STS)都与ICL尺寸选择关系密切。
2、ICL尺寸
因为拱高是ICL受到挤压而产生,而不同尺寸ICL 产生的阻尼效应也不同,因此,ICL尺寸本身就是影响拱高的重要因素。
3、时间影响
通常术后1个月拱高会下降10-15%,之后相对稳定。也有数据表明,随着年龄增长,拱高每年平均还会减少28 μm左右。
因此,ICL术后定期复查非常重要。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只要术前测量精准、选择ICL尺寸合适、术后遵医嘱复查,确保拱高合适,ICL晶体就可以在眼内安全使用几十年。
听说关注的人,都眼明心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