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通过打破教学边界,探索“双新”改革路径,提高教师“双新”胜任力。
2.南洋模范中学的语文备课组与生物备课组合作,共同备课,让学生在跨学科思维中加深对科学探索的感悟。
3.为此,学校坚持以项目研究引领学科建设,让跨学科备课成为常态。
4.同时,南洋模范中学推出“南模EXCELLENT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分层分类需求,促进学科知识的拓展运用。
5.除此之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参与治理河道等实际项目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央广网上海3月2日消息(记者郭振丹)在语文课上读《物种起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中学的师生们用四年时间,给出一份特别的答案。
一节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啃硬骨头”:一节不像语文课的语文课
“《自然选择的证明》这篇课文,只能用一个词形容——难!看第一遍时我比学生还懵。”一篇节选自《物种起源》的课文,曾让南洋模范中学整个语文备课组“卡壳”,语文教师陈群玉的备课本里密密麻麻写满笔记,其中不乏生物学名词。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南洋模范中学语文备课组做了件特别的事——敲开生物组办公室的门,从一名生物学科学生做起。而后,生物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讲透“自然选择”理论,语文备课组花三天时间把文章“彻底吃透”,再用一周打磨教学设计,一堂课才算准备完毕。
课上,当一个个问题被抛掷于台前,原本安静的教室有了窸窣的讨论声。“达尔文如何构建理论体系?”“存在缺陷的理论为何仍具划时代价值?”“‘物竞天择‘是否等同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循着“基础层—批判层—迁移层”的思维脚手架,一篇课文成了跨学科思维的试验田,学生们对科学探索的求真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不是碎片,是系统;不是知识,是思维。”一名学生在谈及南洋模范中学的“双新”课堂时这样概括道。
教师破茧:从“单兵作战”到“共研共创”
这样的课堂,在南洋模范中学并非孤例。在大家看来,教师的育人理念和素养才能,是将“双新”蓝图变为现实的关键所在。如何提升教师“双新”胜任力?示范学科基地的创建,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语文组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抓手,历史组提炼“大概念统整”路径,政治组打造“校史课堂”……南洋模范中学坚持以项目研究引领学科建设,也让跨学科备课成为常态。
变革的背后,是机制的支撑。“短、平、快”教学视导机制下,专家推门听课,现场诊断;学科教学研究院聘请高校专家,为教案“把脉问诊”; 优秀教研组、示范备课组评选,激励着教师们齐心协力“打团体赛”。
课程重构:从“主干道”到“探索支线”
在南洋模范中学有一门特殊的课程,持续近40年未间断——从学科渗透到独立学科再到特色课程,它见证了校本课程的迭代共生,名为美育。
美育课程,宛如南洋模范中学学生课表地图上的一个“打卡地”。在它的周围,既有国家课程的“主干道”,又有校本特色的“探索支线”。这张地图的名字,叫“南模EXCELLENT课程”。
为了满足学生分层分类需求,这一课程体系不仅规划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等九种学科门类,还以青锋学院和公学院为载体,构建了“3类别+4特色+5荣誉”生本化选修课程,尽可能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拓展运用。
在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共同推动下,“南模EXCELLENT课程”体系近年来不断完善。如今的它仿佛一个榫卯结构,每个板块既能独立承重,又能相互咬合。劳技教室中,竖向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的测试不断运转。在综合文科实践基地专业教室“国粹轩”,以水墨为背景,漆扇技法制作的定格动画栩栩如生。在金工课的焊点和木工课的刨花中,劳动教育践行着校训里的“勤、俭”二字。“梦清园水质修复”项目,更是近几年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项目化学习示范项目之一。
南洋模范中学课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探究精神,因此在南洋模范中学校园蔓延。有学生坦言:“南模的课程培养我的,不只是解题能力,更是面对复杂问题时‘抽丝剥茧’的韧性。”
在这里,“双新”没有惊心动魄的转折,只有细水长流的生长。当语文课敢碰科学经典,当学生参与治理九条河道及三个景观水域,教育便有了另一种可能——不是把知识装进篮子,而是在每个打破边界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