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多款养老机器人产品亮相,应用场景涉及老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将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文|《财经》研究员 丁艳
编辑|杨芮 袁满
2025年央视春晚舞台上,16台身穿花棉袄、手持红手绢的银色人形机器人,踩着《春节序曲》鼓点,在舞台上扭起了秧歌,这一幕迅速引发全球热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如何赋能养老产业引人关注。近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下称《标准》),其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
此项《标准》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据介绍,此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将引导养老机器人制造商精准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需求,进行养老机器人产品的设计开发,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引领打造养老机器人产业新赛道。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话题也在近日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起广泛讨论。诸多网友表示,“非常需要,存钱买机器人,期待养老机器人早日进入普通家庭。”需求背后,是当前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困境。截至2023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21.1%。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
从当前养老机器人落地情况看,在去年举行的第十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已有多款养老机器人产品亮相,应用场景涉及老龄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诸如,多功能翻身旋转床,具有抬腿、升降、旋转等功能,可帮助失能卧床老人“翻身”;移动双臂护理机器人,可以通过力觉、视觉、触觉等多源生理信息,识别失能老人的精准意图和护理舒适度感知,辅助失能老人翻身、倒水、喂食等,也可以进行日常扫地、拖地、整理归纳等。
如此,养老机器人走进普通家庭还有多远?据了解,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养老需求,市面上已有形态多样的养老机器人。比如,针对独居老人的安全和情感需求,江苏无锡一家科技企业研发的大头阿亮智能养老机器人,能随时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甚至还能提供新闻播放、网上购物等服务。
不过据媒体公开报道,虽然智能养老助老机器人供给质量已经显著提高,但在应用层面仍面临规模化推广与适用性等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在技术上,产品的感知与交互能力仍需提升;另一方面,成本高昂也是推广难题。上述江苏无锡一家科技企业总经理冉承龙表示,目前市面上的养老机器人主要是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智能护理机器人,比如辅助康复类、辅助护理类等。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将有更多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产品投向市场。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行业全景图谱》显示,从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各企业研发、产品落地进度来看,中国的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约79亿元,未来五年将会以15%左右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预计到2029年,中国养老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59亿元。
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会达到‘新量级’,未来依靠机器人养老是100%的事情。”
近年来,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养老设备的发展。例如,2021年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其中包括支持发展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也提出,引导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和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单位聚焦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创新开发智慧养老新技术新产品。
从顶层政策框架来看,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描摹了中国未来养老的新蓝图,“到2029年,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024年1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即对深化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有关举措进行了研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发展,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美好晚年生活期盼与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将更为明显,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需要积极稳妥应对。
责编 | 张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