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2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2月27日刊发题为《在日铁与日产“破净”的现实面前也不要远离国际竞争》的文章,作者是该报评论员中山淳史。文章编译如下:
日铁是全球最具技术实力的钢铁生产商之一,但反映增长性和效率性的市净率(每股股价与每股净资产的比率)低于1(破净)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23财年末(截至2024年3月底),该公司的市净率已降至约0.7。
不仅是日铁,在钢铁行业的42家上市企业中,市净率低于1的企业多达39家。日铁、JFE控股和神户制钢所三家一直以来都在设备整合方面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但股市仍然认为其在重组和结构改革方面做得不够。
博弈论中有一个术语叫“囚徒困境”,指的是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与他人合作可以创造更好的局面,但由于缺少信任,最终无法建立合作关系。
以钢铁行业为例,即使只有一家公司优化了设备,最终也会提高竞争对手的产能利用率,到头来等于帮了对手的忙。对这种情况的担忧使得从根本上削减产能或进行行业重组变得难以推进。
而日铁收购美钢本可以搅动这一潭死水,但当计划未能如期推进时,股市的注意力不可避免地转向国内问题。
无论是征收关税还是提高利率,美国这个庞大市场越是展现内顾倾向,就越暴露出日本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过剩的产能以及玩家过多的问题。
放眼望去,截至2024年3月底,在东证上市的33个行业企业中,有14个行业市净率低于1的企业占比超过60%。除钢铁外,属于这一类别的其他行业还包括化学品、纸浆和造纸、航运、银行、汽车所在的运输设备。
本田与日产汽车的合并计划已经取消,两家车企2023财年的市净率也都低于1。
此外还存在所谓参加“奥运会”还是“全运会”的争论。日产曾是日本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之一,以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为首的四成以上的高管都是外籍。
日本籍员工入职后,随即就要与从美国、印度、拉美等地选拔而来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仿佛在参加奥运会。但随着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日本籍员工愈发没有用武之地,只能被分派一些辅助性工作。与雷诺关系不睦的背后可能正是源于这样的结构,但关系调整后则给人一种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感觉。
未来日本企业必须在全球化竞争、也就是激烈的“企业奥运会”中取胜。但即便经历了“失去的30年”,很多日本企业仍面临国内同行的过度竞争,换言之,就是无法摆脱“企业全运会”的桎梏,在囚徒困境中苦苦挣扎。(编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