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年元宵节过后,是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岗的高峰期,吕盘有今年59岁,家乡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年后他干活儿的新工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2.吕盘有从2003年开始外出务工,为了节省路费,只要工地有活儿,他就不回家,过去二十多年,他习惯了“家乡只剩春节”的日子。
3.为了省钱,吕盘有在工地上吃干粮、住20块钱一晚的宾馆,尽量避免花钱买火车餐车的盒饭和桶装面。
4.然而,吕盘有认为工地上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许多年轻人更愿意到大城市送外卖,他希望在工地上干到儿子参加工作。
5.今年春节,吕盘有从青海工地回老家,女儿给他抢到一张硬卧票,让他感叹“这回路上享福了”。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 王冬雪):每年元宵节过后,是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岗的高峰期。吕盘有今年59岁,家乡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年后他干活儿的新工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农历正月二十,凌晨5点半,吕盘有的爱人陪他到北安火车站赶车。他的行李箱里塞满了家人准备的干粮、干豆腐、红肠,以及满满一烧水壶的茶叶蛋。
吕盘有从2003年开始外出务工,他的父亲今年85岁,他的爱人在家照顾老人,女儿已经成家,儿子正读大一。
之前他的家里有十几亩地,全家靠种地为生,后来农村土地流转,吕盘有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开始在家附近打零工。儿子出生后,家里开销越来越大,他又离开家乡到全国各处的工地找活儿干。为了节省路费,只要工地有活儿,他就不回家。
过去二十多年,吕盘有习惯了“家乡只剩春节”的日子,一家人每年最盼望的就是春节团圆。但每次没等春节过完,他就着急找来年的新活儿,“在家时间长了,没有收入也不行”。
此行吕盘有一共要搭乘三趟火车。第一天清晨从北安到齐齐哈尔,在齐齐哈尔火车站和工友革忠海会合,下午再转车,从齐齐哈尔到包头,这一程要花费25小时,第二天下午到达包头站,晚上住在车站附近,再和另外两位工友会合,第三天早上,再从包头站乘火车到巴彦淖尔站。
三趟火车,全是硬座。今年春节前,吕盘有从青海工地回老家,女儿给他抢到一张硬卧票,他感叹“这回路上享福了”,但又心疼多花的钱。
和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理一样,吕盘有觉着,在外辛苦赚的钱要留着拿回家里,一旦离开家,剩他自己一个人了,他就变得对所有开支“斤斤计较”,能吃包里的干粮就不花钱买火车餐车的盒饭,能住20块钱一晚的宾馆就不住30块钱的。
有些工地位置偏远,工地附近的商店货物售价贵,他习惯买更便宜的袋装方便面,只有在坐火车用饭盒不方便时,他才会买桶装面。
2017年,革忠海和吕盘有在西藏同一个工地干活儿时相识。这些年,吕盘有去过15个省份的20多个工地,最难忘的就是西藏这段经历。
那年,他坐了近50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拉萨,一下车就高反,工地上的大部分工友都嘴唇发紫,“当时就后悔去了”,但他依然硬着头皮干了四个多月。“老远去了,走了好几天,把钱都花了,你再不干活那怎么弄啊?”吕盘有笑呵呵地说道。
吕盘有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天气不冷不热,干活清爽。在工地干活儿,出一天工挣一天钱,他最担心碰上刮大风、下雨,也害怕碰到停电,这样工地会放假,当天就没了收入。
过去几年,吕盘有发现工地上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许多从农村出来务工的年轻人嫌工地条件艰苦,更愿意到大城市送外卖。“我们这年纪的就不能挑剔那些了,有活儿干,有饭吃,能挣钱就行。”在工地上一天扎扎实实干10小时,很多年轻人都做不来,他感叹,年代不一样了,人的活法也不一样了。
吕盘有明年就要60岁了,到时候许多工地他就进不去了。儿子还要再读三年才能毕业,他想在工地上干到儿子参加工作,“这样才能松口气儿”。眼下他只能干一年是一年,如果工地不收,就在老家养点牲畜、打点零工。今年春节,吕盘有去村里一位养鸵鸟的老乡家打听,对方说要先养两年才能赚钱,他觉得还是工地好,只要出工就有钱赚。
央视网记者在巴彦淖尔火车站和吕盘有分别,此时距离初次见面已经过去了54个小时,他和工友们还要再坐5个小时的车才能到达工地并安顿下来。
路上整整3天,近60个小时车程,2600多公里,也许离家的路途,是比返乡更能让人真实理解他们的场景。
2025年春运刚刚结束,但对于吕盘有和他的工友们而言,从元宵节后离家踏上前往工地的火车的那一刻起,新的一年才算是真正开始。赶路的人目的地各不相同,但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