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的泥人张美术馆,古色古香的门窗,绿意盎然的小院,衬托着顾盼生辉的泥人——“于径寸之间,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令人心生喜欢。
大运河载来泥人张
泥人张世家始于1826年清末道光年间,由浙江绍兴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迁居天津西青区的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
起初,张明山以擅书画闻名。他喜欢捏泥人,相传他一边看戏一边在衣袖里捏,看完戏就能捏出戏中人物,惟妙惟肖,令人惊喜。人们亲切地称他泥人张。其代表作《蒋门神》《孙夫人试剑》《严振像》等广为流传,脍炙人口。
“泥人张捏泥人就此传开,后来又吸收了彩塑技艺,如今已飘香199年。”泥人张美术馆馆员介绍,这座四合院里的美术馆就是2003年由第五代泥人张张乃英和第六代泥人张张宇共同创办,首次系统地整理了泥人张世家历代传承的作品和史料,让人们零距离体会到这项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
记者在美术馆看到,泥人张泥塑技艺历经六代父子相传,依然延续着中华泥塑的古老技法。据介绍,人手的触觉是0.2微克,只有技艺超凡的泥塑高手,才能拿捏这细微之间的力度变化,为手中的泥土赋予全新的艺术形态。 泥人张世家采用的天然矿物颜料,容易深入到泥塑的毛孔之中,配以卓越的绘画技巧,让泥塑浑然一体,魅力四射。
“行走的泥人张博物馆”
张宇出生于天津,8岁开始学习捏泥人以来,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学习和传承祖先留下的泥塑传统技艺。
他常常一个人,在老作坊里正襟危坐,与先辈的代表作品面对面“对话”,一“对”就是一上午。好像在探讨技艺的某个环节,也好像在汇报如何传承……如今,张宇创造了上万件泥塑作品,他那神奇双手,仿佛随时可以变戏法似的捏出栩栩如生的泥人来。走在古文化街上,人们叫他“行走的泥人张博物馆”。
塑造人物静中求动,描摹性格富于文气,运用色彩低调内敛,表达主题积极向上,泥塑技法自然流畅……“这些特点是从家族长辈的讲述、家族传承的资料以及对早期作品的研究中得知,并逐渐深入骨髓。因此在我创作时,会自然而然地把先辈的观察方法和技艺理念融入到作品中,让作品保持原汁原味。”张宇说, 那些研读过的家族历代传承下来的泥人制作独特技巧、文化故事和艺术理念等,自然成为创作和传承的根基。
张宇介绍,泥人张世家注重对传承人的品德和艺德的培养,要求传承人要“诚信、专注和坚持,对待每一件作品都要精益求精,对待他人要真诚守信”。在技艺传承上,必须选用特定产地、特定质地的泥土,以保证泥人的质量和质感,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从泥料的处理、塑形、晾干到上色等,都按照规范和要求一丝不苟地执行。在质量保障上,不允许粗制滥造的作品出现,必须坚守泥人张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不因市场的短期需求而随意改变。
“在我看来,传承传统文化要尊重祖先文化,保持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以制作精品的态度来延续文化记忆,将文化精神融入到每一件作品和行动中。 ”张宇说。
绿“塑”长青
天津是泥人张世家的发源地。张宇扎根天津,致力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亲近这一中华文化瑰宝。
2000年,张宇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买下一块地,开办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老作坊配有泥塑室、烧制、创作、修整、上色等设施和设备,集教学、传承、研究于一体;打破学院派和传统师徒模式的局限,让更多年轻人“零门槛”接触和学习这项艺术。 如今,老作坊里汇集了一群杰出的青年职业工匠,他们来自天津、北京、河北等地,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老作坊里充满了蓬勃的青春气息。
走进这家老作坊,绿色的楼房,绿色的桌椅,绿色的泥人,连青年工匠的围裙也是绿色的。
“我喜欢绿色。”张宇坦言,对绿色的喜爱源于它能唤起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在创作中,绿色能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绿色具有从浅绿到深绿的多样性,能满足不同情境和作品风格的需求。
“绿色是我们的企业色。因为绿色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生机与活力,如同泥人张这项传统艺术,虽历经199年的漫长岁月却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绿色给人一种平和、自然的感觉,与泥人张作品所展现出特质相契合,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张宇表示,绿色寓意纯净和本真,提醒人们在传承过程中要坚守泥人张艺术的本质和精髓,不被外界的喧嚣和商业化所干扰,保持艺术的纯粹性。
“我希望泥人张艺术能够像绿色所代表的自然一样,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他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