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两手一摊,兄弟们我又爆单了

图片


小鹏又爆单了。

只有28天的2月份,小鹏交付30,453台,连续4个月破3万,同比暴增570%。

已经没人能拦得住何小鹏了。

就像他在码头挥别300台发往海外的X9时,戴着大墨镜、嘴角挂着“理工男式”克制微笑的何小鹏,春风得意。

这是他应得的。

某种程度上,何小鹏上演了中国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中,迄今为止最伟大的逆袭故事。

时间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让人误以为小鹏前脚还在ICU,但后脚就已经一步登天。

这很疯狂。

但当“价格屠夫”MONA M03单月交付超15,000台,而P7+上市3个月累计交付量突破3万台,而且周销量直接碾压宝马3系奔驰C级奥迪A4L时,一切都顺理成章。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疯狂——从2024年低点至今,小鹏股价飙涨近4倍。

凡是能抄底小鹏的股民,都吃到大肉了。

图片

现在的问题是,小鹏如何“用11万的车改写行业剧本”?

这跟爆款战略有关。

何小鹏的玩法跟一些为了爆款甚至不挣钱的友商完全不同。

他的确是用低价车撕开市场,但“不玩亏本赚吆喝”的无聊游戏。

某种程度上,小鹏的绝地反击,始于2024年8月那场“自杀式定价”——MONA M03以11.98万元起售价杀入10-15万市场,标配高速智驾、超低电耗,直接打穿“既要智能又要性价比”的年轻用户痛点。

这款车上市52分钟订单破万,48小时突破3万,创下新势力最快爆款纪录。

但低价≠低质。

MONA M03的杀手锏是“智驾平权”,比如Max版搭载的NVIDIA DRIVE Orin超级计算平台,首次将高阶智驾下放到15万级车型。

而P7+则以“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的豪横姿态,硬刚特斯拉Model 3,成为20万级市场首个“智驾普惠”车型。

于是订单爆了。

小鹏智驾用户日均使用时长从22分钟飙升至45分钟,高速场景接管率仅0.1次/千公里,软件付费率更从5%跃升至25%。

图片

另一个逆袭之路,在于何小鹏搞了管理变革。

小鹏开启了一场“制造业基因”改造手术,包括在采购方面砍掉中间商,据称钢材采购成本直降20%。

另外就是产能狂飙。

MONA M03月产能从1万台提至2.5万台,交付周期缩至30天。

这让小鹏留住了饥渴的用户。

另外,何小鹏还公布了“颠覆宣言”:不开会、不写PPT、不做最贵车。

在全员信中,何小鹏宣布向“大公司病”宣战,砍掉70%无效会议。

8人以下短会占比超70%,30%线下会议转线上文档协作。

代码生成25%靠AI,智能生成16万份会议纪要,数字员工“Iron”上岗。

员工出差拼房、提前订票,年省差旅费170万。

所以在何小鹏的OKR里,写PPT和开大会属于“高危行为”。

当然还有技术颠覆。

何小鹏说了,他不做最贵车,只做“科技平权”。

比如XNGP系统每两天OTA升级一次,复杂路况处理能力提升40%。

首款车规级AI芯片“图灵”上车,算力成本降60%。

P7+以62kWh电池实现610km续航,电控效率碾压同级。

图片

当理想死磕家庭用户、蔚来坚守高端服务时,小鹏选择了一条更凶险的路:用技术溢价支撑低价市场。

MONA M03和P7+的成功证明,15万级消费者并非不需要智驾,而是拒绝为“品牌溢价”买单。

从蔚小理到理小小,何小鹏一直待在核心圈子里,位子稳得一批。

几年前困难的时候,他一度想和蔚来合并,以图抱团取暖。

但现在他不需要了。

从ICU门口徘徊到销量屠榜,小鹏的逆袭是新势力大逃杀中的经典桥段。

只是凭借这一点,何小鹏就有资格获得下一轮淘汰赛的席位。

毕竟这是一场教科书级自救,是顶级牛逼。

而且他学习特斯拉,推崇特斯拉,却也敢硬刚特斯拉。

就在这几天,特斯拉FSD落地中国,小鹏还搞了一个智驾比拼。

此前他说过,“小鹏在智驾上不光在中国是第一阵营,而且也要在全球做到第一”。

何小鹏用MONA M03证明:在新能源战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敢把技术白菜价的颠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