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高级美发师林金香在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东邵村开设了一家名为“晓晓”的理发店,为7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每月提供一次免费理发服务。
2.林金香的理发店设施完善,门外摆放着冷热水瓶、纸杯和充电线,方便顾客使用。
3.除了免费理发服务,林金香还关注顾客的需求,如为外卖小哥提供充电设施等。
4.一位流浪老人在林金香的帮助下洗剪头发,感激地说了“回家过年”,让林金香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老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5.林金香秉持着回报社会的信念,希望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关爱和便利。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央广网宁波3月1日消息(记者 刘欣莹)“二月二,龙抬头”。3月1日清晨,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东邵村的“晓晓”理发店内,早已坐满了等候理发的老人。国家高级美发师林金香手执推子,在镜台间穿梭忙碌,剪刀开合之间,银发纷纷飘落,为老人们带来了新年的好兆头。
“晓晓理发”店面(央广网发 杨易超供图)
周大爷是“晓晓”理发店的熟客。他坐在镜子前没说什么,林金香的推子已在他鬓角间游走。细心的林金香还记得周大爷的胡须比较硬,于是顺便帮老人刮干净了胡茬。
“阿香是持证开店,手艺我们都信得过。这几下过后,感觉自己又年轻好几岁。”看着镜中一下子充满精神的自己,周大爷满意地笑了。
林金香在为老人理发(央广网发 杨易超供图)
林金香的理发店并不大,不足30平方米的店内分隔成洗发区和理发区。这家去年3月才搬到东邵村的理发店,短短一年时间就在村里有口皆碑、深受欢迎。
最大的秘诀是爱心。
70周岁以上的老人、残障人士凭相关证件,每月可享受一次免费理发;屋檐下的桌面上,始终摆放着一冷一热两个热水瓶和纸杯;墙面上的十几根充电线整齐排列,随时待命……
理发店门外的义剪告示和免费提供的饮水、纸巾、纸杯(央广网发 杨易超供图)
“我的理发店名叫‘晓晓’,其实是谐音‘小小’,因为我自己体型比较娇小。”林金香解释道。
林金香今年48岁,理发手艺是在宁波市海丽职业培训学校学的,还拿到了国家高级美发师职业证书。2001年,她和两位姐妹合伙,在庄桥街道海川路开了理发店,二十年来生意一直红火。
这些年里,越来越多的村民搬入社区。林金香发现,很多老人还是保留着旧日的习惯和节俭的品格。有些老顾客即便搬走了,也坚持要回到她的店里来洗剪。
“老人们都是从艰苦的岁月里走过来的。他们如今年纪已大,正是我们这辈人回报他们、让他们享受幸福的时候。”林金香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信念。
去年,由于个人原因,其中一位姐妹不再合伙开店,三姐妹的理发店也因此结束了经营。于是,林金香在东邵村开设了这家理发店,终于实现了为70周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每月提供一次免费理发的愿望。
林金香在为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理发(央广网发 杨易超供图)
“起初,每月一次的义剪只限定在当月15日,时间一长,顾客越来越多。”林金香表示,后来她干脆取消了时间限制,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来店里享受义剪服务。
放在店外的便民设施,也是逐渐增加完备起来的。
“有一天晚上8点多,我正准备关门打烊,一个外卖小哥急匆匆地赶来,问我店里有没有可以充电的地方。”当时,林金香的店里并没有匹配的充电线,只能无奈拒绝了他。
这天夜里,林金香没能睡踏实:小哥送单离不开手机,又在户外风吹雨打,跑得满头大汗。如果店里能多做些准备,让有需要的人路过时能休息、充电、喝口水,那该多好啊!没几天,她就备齐了热水瓶、纸杯、数据线、纸巾等物品,供有需要的人随时取用。
墙上各种型号的数据线和插头(央广网发 杨易超供图)
今年过年前,林金香的店里来了一位衣衫褴褛、说着外地口音的流浪老人。他比比划划地说着什么,但林金香听不懂。她递给老人一杯水,又塞给他一些钱,让他去买些吃的。没想到老人并不想收钱,只是反复指着自己的头。
林金香立刻明白了老人的意思,他应该是想要洗头理发。于是,她二话不说,为老人免费理了一个清清爽爽的头。虽然一直没听懂老人在说什么,但从他感激的眼神和隐约听出的“回家过年”等词句中,林金香意识到,自己的举手之劳,却让一个生活艰难的弱势老人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小小”的人,正怀揣大大的爱心,守在“晓晓”理发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