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锋:立足东莞工业基础和文学底蕴,深耕新时代文学创作沃土

3月1日,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文艺名家东莞行暨“东莞文学四十年的经验、记忆和想象”主题分享会活动在东莞举行。广东省文联二级巡视员、创研部主任、广东省评协副主席梁少锋表示,四十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为东莞的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天地,东莞文学经验值得深入研究,也期待其蝶变飞升。

图片

梁少锋表示,东莞具有博大的人文胸怀,是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融汇契合度比较高的地区,也是一座文化多元的城市。东莞的文学想象,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香飘四季》等乡土文学作品,到八九十年代的“打工诗歌”“打工文学”、二十一世纪的“劳动者文学”,到今天的“新工业文学”“新大众文艺”“中国作家第一村”等文学概念和现象的涌现,一批凝聚东莞城市经验、记忆的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东莞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城市文化魅力,已经成为中国文坛的靓丽风景线。

“这是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产生的影响中国文坛格局的迭代嬗变。”梁少锋认为,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和新质生产力喷涌期的历史方位,深入探讨东莞文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对于东莞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梁少锋表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东莞的城市新变和精神流变推动了东莞的现代文明书写,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题材富矿。东莞可利用其雄厚的工业智造基础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优势,深耕新时代文学创作沃土,率先在“新工业书写”“新大众文艺”等创作探索上完成突破。

“东莞具有强烈的文学自觉意识,培育了一大批文学作者,打造了文学人才的集聚区,具有文学创作、研究、传播和转化的比较优势。”梁少锋认为,东莞作家可以立足本土,聚焦科技发展带来新型工业革命的新形态,表现新型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时代变化及其蕴含的人性特质、文化内涵,特别是针对人们新的思想方式、心理状况、生活形态的大跃变,揭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的阶段性新特征。

梁少锋进一步强调,文学的创作主体是人、文学的表现主体也是人,所谓文学即人学,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作家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梁少锋建议,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大时代前面,作家要从文化差异和多元的角度,从审美价值、伦理立场以及情感态度去理解社会的变化,去剖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实践规范、环境条件、表现形式和自身的生存状态,在时代之变中观察其凸显的发展问题和面临的巨大压力,关注人类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深层驱动力。

图片

文 | 记者 李洪宝
图 | 记者 王俊伟
视频 | 叶何湘
海报 | 黄江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