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谋求氢能板块IPO,国氢科技已完成6轮融资,估值在2022年达到130亿元。
2.然而,氢能行业目前面临盈利难题,多家已上市氢能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3.国氢科技预计2025年前后实现IPO,以配合氢能行业拐点到来。
4.由于氢能产业上下游发展相互制约,需要政策推动破局。
5.目前,氢能降本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技术的优化,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所有氢能企业所共面临的挑战。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创新示范项目效果图。图源: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公众号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雅文 北京报道
已经拥有6家上市公司的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家电投”)正在谋求氢能板块IPO。
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国氢科技”)近日发布了IPO保荐承销服务的招标公告。在此之前,国氢科技已经完成6轮融资,估值在2022年达到130亿元。近年来,国家电投正在梳理手中的电力资产,也正在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打造专门的核电、水电上市平台。华源证券认为,在五大电力集团中,国家电投存在资产证券化比例较低,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问题。《华夏时报》记者曾就此事致电国氢科技,但未得回复。
国氢科技的主要产品为氢燃料电池系统及制氢装备。近年来,多家已上市的氢能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盈利难题困扰着氢燃料电池产业。在市场期待中,2025年或许是氢能行业迈向高速发展的关键节点。但在亏损和下游销量收窄的现状下,氢能行业该如何破局?
估值暴涨
2月25日,国氢科技2025年度第一批招标公告发布。招标项目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项目保荐承销服务,项目服务期限从合同签订之日开始,直至发行上市。
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17年成立以来,国氢科技已经完成了6轮融资,估值一路涨高。2021年估值10亿元;2022年6月估值41亿元;2022年12月估值130亿元;2024年完成了C轮融资,资金数额不详。胡润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22年12月完成45亿元的B轮融资后,国氢科技成为了国家电投的第一家独角兽企业,也是氢能行业当前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
国家电投曾在“十四五”总体规划中提出,电力装机目标是2.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的比重要达到60%。由此来看,国家电投已经超前完成目标。从近年动向来看,国家电投正在梳理自己的清洁能源版图,打造多个聚焦于单一主业的上市平台,如氢能、核电和水电。
从组织架构来看,国家电投集团旗下拥有6家上市平台,其中电力上市平台5家,环保上市平台1家,分别为中国电力(02380.HK)、上海电力(600021.SH)、吉电股份(000875.SZ)、电投能源(002128.SZ)、电投产融(000958.SZ)和远达环保(600292.SH)。
主营环保工程和污染治理的远达环保曾公告称,为了成为国家电投的水电资产平台,正准备剥离数个光伏资产,并且吸收国家电投控制的一些水电资产。主要负责资本运作的电投产融也有资产重组计划,拟置出金融业务,注入核电资产,成为国家电投的核电资产平台。
2024年7月,国家电投公布了中央巡视组2023年巡视的情况,国家电投被指出光伏产业大而不强,应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存量提质。在投资风险管控方面,要加强资产整合,解决亏损项目问题。
华源证券认为,国家电投的资产证券化比例较低,资产负债率较高。资产整合是集团顺应政策要求、降低资产负债率、缓解集团发展受限问题的重要方式。在五大电力集团中,国家电投的资产证券化率仅为37%,远低于其他发电集团(华电集团考虑拟上市平台华电新能后的证券化率约为60%),且资产负债率(含永续债)位于行业前列,仅次于大唐集团。
若已有上市平台资产重组顺利,且氢能公司成功IPO,国家电投或将率先拥有传统火电,以及风光、水电、核能和氢能等覆盖各个能源领域的上市公司。
等待行业拐点
2017年成立之初,国氢科技只是国家电投旗下仅有34名缴纳社保员工的三级单位,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由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在北京市昌平区的未来科学城创办,专注于氢能产业科技研发。
也是在那一年,有关部门发布了《“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氢气储运技术发展、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规模示范,国内首个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在广东佛山正式启动。
2018年,国氢科技在催化剂、膜电极、燃料电池等技术上有所突破,集团内部形成发展氢能产业的共识,形成了氢能工程领导小组。2019年,国家电投通过《氢能公司总体改革方案》,计划在完成3—4轮融资且估值达到100亿元后实现IPO,同年,国氢科技从三级单位提升为国家电投直管的二级单位。
国氢科技总经济师王勐曾在《国资报告》文章中表示,“国氢科技成立以后,首先面临着怎么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生存问题。况且,氢能至今还处于一个培育市场的阶段,产品市场还没有培育成型。所以,国氢科技完成市场化融资就相对重要和迫切。”
国家电投的氢能布局主要包括下游的燃料电池“材料—电堆—系统—制造”全产业链和上游的新能源制氢,国氢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和PEM(质子交换膜)制氢装备。据称,公司兆瓦级PEM制氢装备已经累计运行1年多,PEM制氢系统和电解槽已经交付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创新示范项目。
对于IPO,王勐曾表示,IPO需要与氢能行业发展拐点相配合,这意味着在氢能行业周期拐点到来之前,要推动前期市场培育、产品更新迭代、技术升级成熟等多个方面,基于国氢科技对氢能行业拐点的预判以及发展规划,国氢科技将力争在2025年前后实现IPO。
氢能堵点
不论是技术还是行业规模,氢能尚处于发展早期,正面临着技术迭代快、盈利周期长等挑战。不论前景如何,现实是行业前期投入成本高且缺乏短期投资回报。
与国氢科技相似,重塑能源(2570.HK)主攻氢燃料电池市场,同时也推出了电解槽等制氢设备和氢能装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3年,重塑能源是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的龙头企业,销售输出功率为市场第一,销售额为市场第三。
随着氢燃料电池在重卡领域的应用,重塑能源过去几年的营收规模逐年提升,不过未能实现盈利。2021年至2023年,重塑能源分别亏损6.54亿元、5.46亿元和5.78亿元。到2024年,经营更显艰难,前5个月实现营收0.13亿元,同比下降85.8%,同时亏损4.09亿元。2024年前5个月,重塑能源的氢燃料电池系统销量大幅下滑,仅交付11台燃料电池系统,而2023年同期为85台。
亏损是氢能企业如今面临的共性问题,此前率先上市的亿华通(688339.SH)和国鸿氢能(9663.HK)均处于亏损状态。从整个行业来看,2024年下游端的增长也低于预期。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燃料电池汽车产销数据分别为5548辆和5405辆,同比减少10.4%和12.6%。
三一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饶洪宇曾公开表示,预计2025年以前属于氢能行业导入期,行业以化工示范、交通示范、高纯氢用氢等场景为主,2026年至2030年氢能行业将进入爆发期,以规模化工、交通示范用氢为主,氢冶炼、掺氢燃烧、氢储能示范为辅。
在企业常年亏损需要融资发展,市场整体增长受限的情况下,氢能如何迈入高速发展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今氢能产业上下游的发展相互制约,需要政策推动破局。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记者,“氢能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氢的来源。如果能够直接发电,企业肯定不愿意多此一举去制氢,因为这会增加制氢、运输和储存等中间环节的成本。目前,较为可行的制氢方式是利用风电和光伏,尤其是拥有大规模风电和光伏的西部地区。由于当地缺乏市场,这些能源需要运输到东部销售,有可能做到成本更低,不过也要看包括制氢、运输和储存的终端成本能否和其他能源品种相竞争。氢能可能是一条必须得走的路,如果大力发展西北地区的风电和光伏产业,氢能有望成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上海有色网氢能首席分析师史鑫告诉记者,2024年无论是从氢气侧还是设备侧都出现了降本趋势,当前氢能降本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技术的优化,如何实现液氢技术国产化,输氢管道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建设仍然是氢能企业,科研机构乃至政府不断思考的课题,降本要做,安全性和稳定性也要做,这部分是所有氢能企业所共面临的挑战。
责任编辑:李未来主编:张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