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风采丨全国政协委员杨金龙:人工智能发展需要交叉学科人才

大皖新闻讯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新场景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2月2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院士在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今年他关注的重点是青年科研人才成长和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提出人工智能需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的建议。

关注青年科研人才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很关注年轻的科研人员。2月27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在杨金龙教授的办公室内,他和同学们正进行着相关的交流和沟通。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

杨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如今在科研领域,很多原创性的或者重大突破性成果,都是年轻人在做的,他今年特别关注的一个方向是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长。应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的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闯“无人区”,从而激励去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杨金龙提及一些评价体系,他认为评价体系的周期可适当延长,这样的话有助于青年科研人才去攻坚那些前沿问题、难点问题、卡脖子问题。“不能为了去应付,老是去做一些短平快的事情,要敢于挑战有难度的研究。”杨金龙说,青年科研人才在成长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寻找真正的科研想解决的问题,鼓励他们能去做从0到1的无人区的突破。

建议大科学装置间一些数据共享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金龙一直在思考,高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应当如何更好地为国家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如何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安徽合肥为例,杨金龙说,保障大科学装置建设是一项重要职责。目前,合肥已有、在建和预研大科学装置并不少,装置集聚度和运行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大科学装置要发挥集聚效应,彼此之间可以建立一些云平台,把一些资源或者数据进行共享,让多方可从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合作中受益。

杨金龙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是很重要的一种资源,如果能有效地把这些数据流动起来,共享起来,无疑对科学技术研究是有帮助的。杨金龙对大皖新闻记者说,大科学装置之间可以形成联盟、加强互动,共同发力、共同解决问题,以实现1+1>2的效果,提高国际竞争力。

人工智能需培养“跨领域”人才

2月17日至1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院士应邀赴日本东京出席第二届亚洲大学科技创新论坛。在圆桌论坛环节,杨金龙以《中国科大人工智能赋能科教实践》为题作主旨发言。他表示,人工智能是推动教育模式变革和科研创新的重要工具。

2月27日,杨金龙院士对记者说,人工智能这几年发展迅速,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医疗,金融、教育、制造等等,因为涉及行业众多,人工智能已产生很大的影响。把人工智能和技术研究相结合的时候会发现,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交叉学科人才,但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培养,基本是以学科为单位的。在一些团队研究过程中会发现,懂人工智能的人不一定懂技术科学,懂技术科学的人不一定懂人工智能,  相当于两个团队结合在一起做工作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实际困难,特别在交流和思想碰撞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

图片

杨金龙院士在和同学们交流。

杨金龙认为,交叉研究在人工智能时代是特别要强调的一项工作,交叉学科教育尤显重要。在他看来,现在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计划关键在于“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他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等方向,持续建言献策。

记者手记:

从在2025年春晚上转手绢的宇树机器人,到向开发者开源的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品不断涌现,由此引发了多方人士对于人工智能的高声量级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杨金龙的建议,让我们意识到应将人才培养放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位置。

AI的发展离不开交叉学科人才的参与,他们能够从不同领域汲取知识,推动技术创新,并解决AI应用中的复杂问题。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单一学科知识易过时,交叉学科人才凭借多元知识体系可灵活应对不同领域的挑战。简而言之,培养和吸引这类人才是AI领域持续进步的关键。

大皖新闻记者  魏鑫鑫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