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抛出一项针对中国造船业的极具争议性的提案:所有中国制造的船舶进美港口,最高需支付150万美元的“进港费”。这一提案的出台,显然是针对中国造船业的强硬限制措施,但它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轩然大波。
与此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却选择火上浇油,呼吁美国加税更多针对中国,而减少对欧洲的施压。这场围绕美国、法国、中国之间展开的博弈,涉及贸易保护、供应链冲击与全球造船业的格局竞争,冲突与矛盾背后折射的是复杂的经济战争。
美国抛出150万“进港费”,是一招狠棋吗?
2025年2月25日,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提案规则极其苛刻:任何中国造船的船只进入美国港口都需支付高额进港费,企业使用的船队中只要有中国造的船,也需按规定缴纳费用,就连未来两年采购中国船舶的公司也无法幸免。而另一方面,使用美国造船的企业却能享受高达100万美元的减免。
然而问题在于,美国造船业早已失去国际竞争力,船舶建造数量与质量上都与全球主力如中国、韩国、日本无法相比。2024年,美国仅有80艘现役远洋商船,而中国的远洋商船数量以5500艘遥遥领先。更不用提,洛杉矶港和长滩港等美国主要港口基础设施老旧,效率低下,若执行此政策,美国港口或进一步失去吸引力,国际货运很可能转向加拿大温哥华或墨西哥港口。
多家机构对此提出担忧。《华尔街日报》在报道中表示,这样的提案可能引发供应链混乱,增加航运成本,进而推高美国国内通胀,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有业内人士更直言,这种做法是在给自家企业挖坑。高昂的进港费用只会让全球航运企业“用脚投票”,离开美国港口,这项政策看似“精准打击”中国,实则是一种自伤式策略。
马克龙的“祸水东引”,是一笔错误的算盘
在美国抛出进港费提案后,法国总统马克龙迅速提议,美国应将更多贸易压力转向中国,而不是欧洲。显然,马克龙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成为美国的首要贸易对手,以减轻欧洲在贸易战中可能受到的压力。
然而,这一策略存在明显问题。从美国的视角看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欧洲,美国的贸易制裁从未有所松动。具体到造船领域,法国造船业发展缓慢,全球占比可谓微乎其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全球占比高达55.7%,而法国甚至不到前五。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即使得到美国的部分庇护,法国也难以填补市场缺口。如果因此言论伤害了中法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其损失可能更为惨重。
显然,马克龙的算盘试图为欧洲争取喘息,却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中国造船业以强硬实力应对
当美国和法国动用各种手段强压,中国的态度却显得相当从容。作为全球造船业的绝对领跑者,中国造船产业链已经在全球形成无可撼动的地位,这也是中国应对这场贸易战最大的底气。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造船业完工量占全球的55.7%,新接订单总量占全球的74.1%,手持订单总额占到了63.1%,连续15年位居全球首位。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造船业在高技术船型上的突破更是证明了其世界领先的硬实力:
比如LNG运输船。2024年,中国船舶集团获得卡塔尔18艘超大型LNG运输船的订单,创下国际单笔订单纪录。
再比如豪华邮轮。豪华邮轮被称为造船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中国于2024年成功交付首艘,技术难度堪比航母,再次刷新全球造船技术产业链的格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美国推出所谓“进港费”,其对中国造船出口造成的实际影响恐怕十分有限。一方面,中国拥有多元化的客户市场,订单已覆盖欧洲、东盟及中东等地区。即便损失部分美国订单,依旧可以通过调整出口方向实现弥补。另一方面,市场层面的客户需求决定了造船业的技术性转移并不是“随叫随到”,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壁垒已让许多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全球贸易的博弈,中国笑到最后?
美国的150万“进港费”政策,还未正式实施,已经在全球航运和贸易领域引发了震荡。包括《劳埃德船级社》和多家国际航运咨询机构在内的业内分析都认为,这种手段可能会给全球航运带来更高的物流成本,其中,美国将是主要受害者。高物流支出导致的通胀压力,再加上港口吞吐量下降,反噬效应显而易见。
不仅如此,美国对中国造船的打压策略,还可能为韩国和日本的造船业送上一份“大礼”。作为全球仅次于中国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日韩近年来加强了中高端船舶市场的布局,中国订单的被动溢出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这两个国家的市场占比。
在这场看似三国交锋的贸易博弈中,中国显然不急于出招。硬实力的长期积累让中国有充足资本“以不变应万变”。这无疑是一种战略上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挨打。
这场围绕“进港费”展开的博弈,其表面是一种贸易规则的冲突,但背后更反映出国际经济格局的复杂较量。美国试图通过限制政策重塑优势,却难摆脱自身造船产业凋敝、供应链困难的困局;而法国则试图缓和与美国的冲突,转嫁压力给中国,却可能因此面对经济损失与外交影响“双输”的局面;中国依仗强大的造船产业链,凭借技术优势和全球市场布局,保持从容与稳健。
最终的博弈结果已不难推测,中国这艘“全球造船巨轮”,显然不会因为任何单一政策就偏离航向。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巨震!美国动坏心眼:中国船进一次港,"抢"150万美元》
央视网《点赞,中国造船业辉煌“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