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单价60亿元的豪宅开盘3天被抢空,国际巨星艾德·希兰的演唱会门票炒到天价,高端智能手机销售节节高攀,富裕人群的消费能力令人瞩目。
然而,与此同时,印度仍有10亿人口缺乏可支配收入,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甚至连买件新衣服的钱都掏不出,只能靠借贷维持基本生活。
印度的两极分化到底有多严重?
豪宅与贫民窟:同一片土地的两个世界
2024年初,印度房地产巨头DLF在新德里推出的豪宅项目,总价值高达60亿元人民币,1113套公寓3天内售罄。
开发商不得不限制“每人只能买一套”,并将定金提高到平时的5倍。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印度经济适用房的市场份额从五年前的40%暴跌至2025年的18%。
“体验经济” 在印度也呈现出两极化发展。
国际知名歌手举办的高价演唱会,门票往往供不应求,彰显了富裕人群对高品质文化娱乐体验的追求和强大的消费能力。
然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这些高端的文化娱乐活动太过遥远,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要精打细算,根本无暇顾及这些 “体验”。
在电子产品领域同样如此,高端智能手机凭借先进的技术、时尚的设计和品牌影响力,受到高消费人群的热烈追捧,销量持续增长。
而面向大众的中低端产品,虽然价格亲民,但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不足,销售增长十分乏力。
这背后是印度贫富差距的极端撕裂。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1年印度有1.8亿人日均生活费低于2.15美元(约合人民币15元)。
布鲁姆风投报告显示,印度最富有的10%人口占据国民收入的57.7%,而这一比例在1990年仅为34%。底层50%人口的收入占比则从22.2%缩水至15%。
中产阶级的困境更令人唏嘘。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NCAER)定义的中产家庭年收入为1.67万至8.34万元人民币,但过去十年,他们的实际收入因通胀缩水一半。
印度央行数据指出,家庭净金融储蓄已跌至50年最低点。
当工资涨幅跟不上物价涨幅,攒钱根本是奢望。
外资困境——“印度挣钱印度花”的魔咒
除了底层的艰难度日,外资在印度也不好过。
2023年6月,印度政府一纸通知,要求小米、OPPO等中国手机厂商任命印籍高管担任CEO。
外资的处境一直以来都被形容为:印度挣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讽刺的是,印度对我国的贸易依赖不降反增。
2018年印度对华商品加征25%关税,试图去中国化,但2022年中印贸易额却逆势增长至1359.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印度从我国进口的商品占比超过70%,从手机零部件到工业机械,产业链高度绑定。
这种矛盾政策让外资企业进退两难。
印度一方面需要我国的技术和资本推动“印度制造”,另一方面又以“国家安全”为由打压我国企业。
中兴通讯前印度总经理汪涛透露:一份合同改十几次报价是常态,执行时还要提防‘坏账’。
即便如此,仍有大量外资涌入印度,只因看中其6%的GDP增速和14亿人口市场。
经济前景——增长奇迹还是泡沫风险?
摩根士丹利2024年报告称,印度家庭大约积累了约9.7万亿美元的财富,其中股票、黄金和地产投资是财富增值的主要推动力。
大摩预测,这些财富将推动消费热潮,助力印度股市长牛。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制造业短板。
尽管莫迪政府2014年启动“印度制造”计划,但土地制度僵化、劳工法严苛让企业望而却步。
印度政策投资银行报告指出,制造业仅占GDP的15%,远低于我国。
云南省社科院李鑫表示:低迷的就业率、脆弱的基础设施、糟糕的营商环境等病菌侵蚀着印度的经济肌体。
以就业为例,数据显示,在2012-2022年的十年中,印度每年有700-900万求职者,但就业市场却未能净增足量的新工作岗位。
印度政府经济调查警告,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量低端白领工作,而印度IT业40%的岗位集中在低附加值领域。
当豪宅买家为稀缺房源一掷千金时,10亿印度人仍在为下一顿饭发愁。
印度消费市场的两极分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印度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为印度未来的经济走向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参考消息:
第一财经:印度消费冰火两重天,报告称10亿人没钱花 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