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台湾海基会前副秘书长石齐平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俄乌冲突结束后,全球国际格局将进一步分化,世界主导力量将简化为中美两国。他认为,欧洲的国际影响力正逐渐削弱,俄罗斯也因战争陷入疲软,而中国和美国将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竞争,掌控世界未来走向。石齐平的这一论断迅速引发热议,同时也带来诸多争议。
那么,这种“中美双极化”的世界是否真的已经成型?欧洲和俄罗斯为何在舆论中被认为已逐渐边缘化?中美竞争的焦点现实又将指向哪里?借助历史与现实背景,我们不妨重新审视这一话题所揭示的国际格局变迁。
中美竞争是否主导全球牌局?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科技竞争,还是国际事务话语权来看,中国和美国无疑是当今全球事务的关键角色。两个大国不仅分居世界第一、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诸多领域形成了全方位的较量。
尽管近年来“美国衰落论”屡见不鲜,但不得不承认事实表明,美国仍是当前世界格局中的强国。
首先体现在经济领域,2022年,美国GDP达到26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四分之一。无论是在科技研发还是消费市场,美国依然是资本流动的主要中心。
其次,美国在半导体、AI、航天等尖端科技领域处于长期领先地位,同时其军事预算更是稳居全球首位,仅2022年就高达8770亿美元。此外,美国的全球军事基地网络和盟友体系进一步巩固了其霸权地位。
最后是金融霸权,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储备货币,使得美国在金融领域拥有强大的规则制定权,“美元-石油”体系依然是国际交易的核心。
相比之下,中国的崛起速度让人惊叹。在过去几十年中,凭借制造业的全球统治力和持续的科技突破,中国逐渐确立了多领域强势地位。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占全球工业总值的30%以上。在5G设备、清洁能源、高铁等领域,中国也成为行业领导者。
中国的科技实力上升,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AI、5G等关键技术的全球专利数量大幅领先。而航天技术的突破,如空间站“天宫”和探月计划,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科技影响力。
军事现代化也在加速,近年来,中国推出了包括航空母舰“福建号”、高超音速导弹等创新装备,同时军费支出稳居全球第二。这标志着中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实现突破性进展。
欧洲与俄罗斯:为何被认为正逐步边缘化?
石齐平的另一个核心观点是,俄罗斯和欧洲正被国际牌局“边缘化”。这一说法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欧洲在冷战后依赖美国的防务保护,未能在国际事务中建立独立的举足轻重地位。特别是俄乌冲突后,欧洲面临严峻困境。
俄罗斯断供天然气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尤以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国家首当其冲。尽管欧盟尝试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与供应链重建化解危机,但短期内恢复竞争力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尽管欧洲多国近年来提高军费支出,但整体上仍缺乏强大的自主防御能力,这使得其对北约以及美国的依赖进一步加深,成为国际博弈中的被动一环。
对于俄罗斯,石齐平认为其国力在俄乌冲突后大幅削弱,这一观点的核心在于:
作为能源出口依赖型国家,因战争导致的制裁和全球化受限严重冲击了俄罗斯经济。长期来看,其创新能力和产业多样化明显不足。
乌克兰战场上的持久战使俄罗斯军事威慑力严重削减,而因战争受到的国际孤立也进一步限制了其谋求大国地位的能力。
虽然欧洲和俄罗斯依然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玩家,但其全球影响力确实面临经济压力、能源危机和政治被动等现实挑战。
多极格局与双强主导:未来的可能性
虽然中美两国在国际事务的主导权竞争中地位稳固,但要判定世界已经进入“中美双极化”结构,显然仍过于乐观或武断。部分多极化趋势仍在持续发酵:
例如印度、日本、东盟等国家和联盟,正在通过贸易、科技合作和地缘战略拓展影响力。印度特别在全球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方面提升速度迅猛。
例如G20、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这些多边组织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对双强格局形成牵制。
此外,疫情后供应链分散趋势增加,中美对抗带来的技术“脱钩”反而可能促成其他国家科技生态链的自立。
对于中美而言,双方竞争的持续性固然重要,但维护全球化生态与多边合作的能力,或将成为各自未来能否真正主导国际格局的关键。
石齐平大胆提出“中美双极化”的世界图景,固然从多个领域显示出一定趋势,但国际局势的演变从来充满复杂性。中美两国无疑将在未来的全球大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这场有关“未来国际格局”归属的博弈,显然还远未到终局。
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言,这也是一个寻找在多方力量间平衡及提升自主地位的过程。未来的国际牌局将如何发展,现在下结论显然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国际秩序的调整将以中美博弈为主要驱动力,同时依然受到多极化力量的塑造。
参考文献
凤凰网《每周石评丨俄乌战争大历史观》
上游新闻《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