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份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4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文件总体框架包括“两个持续、四个着力”: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粮食安全始终摆在“三农”发展的首位。韩文秀说,“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
张琦长期关注脱贫工作,他注意到,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方面,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分层分类帮扶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比2024年一号文件提出的“防止规模性返贫”更细化,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指导。
尤其是在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上,将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作为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围绕资产清查、资产管理、资产处置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
张琦介绍,脱贫攻坚以来,国家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项目资产。截至2023年底,全国帮扶项目资产原值达3.28万亿元,它既是脱贫攻坚的成果积累,也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他说,目前各地在规范管理帮扶项目资产上仍存在若干问题:一是部分帮扶项目资产与村集体资产存在“账账不符”的现象;二是部分资产因运营不当导致闲置低效,造成资产流失;三是一些资产因监管不力造成账外收支、虚报亏损等问题。
下一步需要构建全环节、全周期的管理机制,保障这些资产摸得清、盘得活、守得住。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仝志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四个着力”中,第一个就是“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可见其突出地位。要注重先进带落后,富村带穷村,形成乡村连片发展,在县域内实现不同功能规划和产业布局。
在农村发展上,中央一号文件既给出了政策创新空间,也强调了限制性规定。比如,不对集体收入提硬性目标,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不得要求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不得通过下指标、定任务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
“‘不对集体收入提硬性目标’是这份文件的一项新表述。”仝志辉介绍,过去有些地方为达到这个目标,甚至把上级扶持集体经济的到村财政拨款存到银行,通过吃息完成指标。
在宅基地问题上,一号文件从2024年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到2025年明确提出了两个“不允许”: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
仝志辉解释,农房建在宅基地上,宅基地作为农村建设用地的一种,数量稀少,且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有。城镇居民或城镇退休干部返乡占地建房,本质上是为己谋利,为集体增利效果有限,侵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整体权益,破坏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
若真正想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城镇居民可以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合作,通过入股、租用、合作建房等方式获得农房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这样能够鼓励将闲置农房、宅基地用于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激活乡村产业。
一号文件也要求,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视觉中国/图
本周其他值得关注的政经新闻如下:
两会前瞻:专家普遍预估2025年GDP增速目标为5%
202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GDP预期目标如何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此前全国31个省份披露的2025年GDP目标增速,加权平均值为5.3%。多家券商预估2025年全国GDP增速目标为5%左右。此前,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已明确2025年要提高赤字率,多家券商预计会达到4%。
解读(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过去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均设为5%,并能顺利实现。2025年,预计GDP增长继续维持在5%。在必要性上,维持5%既能为长期规划预留缓冲空间,又能为吸纳就业提供经济支撑;在可行性上,通过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可以确保经济在不加剧通胀的情况下向5%的潜在增速靠拢。此外,面对外部较大的不确定性,设置较高目标有利于向市场传递信心、释放积极信号。相比之前,2025年实现增速目标的难度更大,也对政策应对的方向、力度、节奏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人均GDP十强城市出炉
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经济运行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各省常住人口数进行粗略计算,2024年人均GDP前十的城市为:鄂尔多斯、克拉玛依、北京、无锡、上海、榆林、深圳、苏州、常州、南京。
解读:超一线城市不出意料地跻身于榜单之中,此外呈现出两个特点:一、资源型城市领跑,如鄂尔多斯、克拉玛依、榆林;二、半数来自长三角。吴清: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
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近期在《新型工业化》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更好服务新型工业化》。
他提出了七项任务:健全资本市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优化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和并购重组的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债券市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作用;境外上市服务有效提升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企业的融资效率;积极发挥期货市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作用;积极引导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支持科技创新。
解读(北京微观治库创始人、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但当前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美誉度以及支撑实业发展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新型制造业普遍起步规模小、资本需求大,市场估值却不低。纳斯达克这类境外主流的资本市场对新兴产业容错率很高,估值可观,吸引大量新兴产业前去挂牌。在这一层面上,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境外上市服务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融资效率”任务目标,减少了中国新兴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的行政阻碍,给予了更大的自由度。
深铁出资百亿,为万科“输血”
2月21日,万科(02202.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拟向万科提供42亿元借款,将用于偿还万科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本金及利息,借款期限为36个月。
2024年以来,深铁集团曾多次向万科“输血”,先是受让万科持有的深圳红树湾项目49%投资收益权,对价12.9亿元,又向万科提供28亿元股东借款,再加上近期的42亿元,总价已达115亿元。
Wind数据显示,万科存续的境内外债券中,2025年待偿还或行权的有16只,需偿还301.5亿元。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新增:不得实施无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2月24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增加规定,任何单位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民营经济组织收取费用,不得实施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罚款,不得向民营经济组织摊派财物。
贵州两任大数据局局长落马
2月24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景亚萍,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2024年8月,贵州首任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马宁宇在贵州市长任上被查,马宁宇推动了贵州省成为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开创了地方政府与大数据合作的模式。贵州两任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的落马,引起了社会对“数据腐败”的关注。
海关总署:民营企业2024年创造了三个“首次”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连续6年保持中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地位,2024年还创造了“三个首次”。
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民营企业首次成为中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进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2.6%,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出口总值的48.5%;民营企业消费品进出口占全国比重首次超过50%,其中在日化用品、水果等产品中比重超过六成。
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4.33万亿元,同比增长8.8%,占外贸总值的55.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国有企业进出口6.61万亿元,在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进口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税务总局: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减税降费及退税,六成惠及民企
2月26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数据显示,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26293亿元,其中民营经济纳税人(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享受相关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15870亿元,占60.4%。
税收数据还显示,2024年民营经济销售收入增速比全国企业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增速较全国同行业企业分别高1.8个和1.7个百分点。
海归求职人数创新高
2月21日,智联招聘发布《2024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2024年国内求职海归人数较2023年增长7%,超80%求职海归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主要专业为工商管理、金融、经济学等商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占比提升。
2024年,部分行业对海归人才需求激增,同比增速前五名行业是加工制造、仪器仪表制造、贸易/进出口、新能源、环保。海归人才投递岗位排名第一的仍是互联网及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