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与绝望:“清空”阴影笼罩加沙

图片

当地时间2025年2月26日,巴勒斯坦儿童在加沙地带贾巴利亚西部的儿童公园受损的旋转木马上玩耍。图/视觉中国

“我整个家族有三分之二成员遇难,兄嫂、他们的女儿以及三个孙子孙女都惨遭杀害。”2025年2月21日,55岁的艾哈迈德·艾叶什·纳贾尔蹲坐在汗尤尼斯的废墟间,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着加沙战火带来的伤痛。

纳贾尔四周,尽是战火留下的破碎混凝土块和扭曲的钢筋。

位于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曾是约20万巴勒斯坦人共同的家园。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军队由北向南发起攻势。

纳贾尔和家人被迫逃离,最终辗转落脚在拉法的避难所里。

2025年1月15日,战争延宕四百多天后,以色列与哈马斯终于就加沙地带停火达成协议。得知停火的消息后,纳贾尔第一时间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家的温暖,很快被残酷的现实取代。曾经充满生机的汗尤尼斯,已被夷为平地,基础设施完全崩溃。人们生活在临时搭建的避难所中,挣扎着寻找食物和水源。

纳贾尔的家被以色列定点摧毁 ,他和侄子挤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勉强维生,孩子们已逃往埃及避难。

更令纳贾尔感到不安的是,加沙和平的前景依然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2月23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再度发出警告,以军在加沙地带“随时准备重返激烈战斗,作战计划已准备就绪”。他强调,加沙地带将实现非军事化,哈马斯的战斗力量将被瓦解。

加沙停火协议签署一个多月以来,第一阶段的执行磕磕碰碰,第二阶段谈判迟迟未能开启。

“永久撤离巴勒斯坦人。”美国总统特朗普频频发出“接管加沙”的言论,给加沙的前景蒙上阴影。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所有人都怀着复杂的心情,既抱有希望,也感到怀疑。”纳贾尔担忧地说,“焦虑、担忧和不确定性笼罩着每一个人。”

回家

纳贾尔是数十万重返家园的巴勒斯坦人之一。

2025年1月27日,家住加沙北部加沙城的伊斯梅尔,也陆续等来了从拉法、汗尤尼斯重返家园的二十多个亲人。

从南部拉法到加沙城约有三十公里,伊斯梅尔的亲人带着所剩不多的行李,步行了十几个小时。“抵达加沙城的那一刻,大家都快累死了。”伊斯梅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新一轮巴以冲突以后,以色列要求位于加沙地带北部的约110万巴勒斯坦人南迁,并占领内察里姆走廊,禁止巴勒斯坦人自由通行。

长约六公里的走廊将加沙一分为二,成为无数家庭难以跨越的鸿沟。

1月27日,以军重开内察里姆走廊,并打开加沙海岸线附近拉希德公路的路障,允许加沙民众重返北部。加沙安全官员透露,在拉希德公路开放的前两个小时内,就有超过20万流离失所者返回加沙北部。

图片

加沙停火后,加沙城周边新增了多个安置点。图/伊斯梅尔

28岁的伊斯梅尔曾在加沙经营一家服装店,在中国义乌做生意的叔叔,会经常发货到加沙。

伊斯梅尔学过两年半中文,原计划到中国和叔叔一起打拼。但战争摧毁了他的店铺,一切憧憬都成了泡影。“生意全停了,店被炸没了,什么都没剩下。”

加沙战火燃起后,伊斯梅尔的众多亲朋被迫逃离,他们一家则是滞留在加沙城。

南迁的道路,伴随着轰炸与炮火,他的多个亲人死于以色列的轰炸。留守在加沙北部,同样危机重重。

滞留的15个月里,伊斯梅尔一家在不同地方辗转,却依旧未能躲避战火。“我家遭遇了两轮轰炸,我的爸爸和哥哥、两个叔叔、妈妈的姐妹都死了。”

2023年11月7日,是伊斯梅尔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去超市采购物资的伊斯梅尔突然被告知,他的家遭遇以色列轰炸。“赶去医院的时候,我父亲和哥哥都已经去世了,哥哥的四肢被弹片削去,一动不动地躺在医院里。那一刻,我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纳贾尔原本在加沙教育部担任国际与公共关系总干事,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大女儿是一名大学生。战火烧至汗尤尼斯后,纳贾尔的住所遭到以军定点轰炸,他在医院里治疗了一个月。

曾经的工作、派对、宗教仪式和家庭聚会,一切都成为往日云烟。战火之下,他只能颠沛流离。

“流离失所期间,日常生活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生存斗争。食物、水、医疗物资,这些平常再普通不过的东西,都成了奢望。为了一口水、一点食物,都得排起长队。”纳贾尔回忆。

2025年1月19日,停火协议正式实施,加沙街头充满欢声笑语。欢呼雀跃的加沙人涌上街头,拥抱着迎接和平的到来。在堆积如山的废墟瓦砾中,人们站上车顶,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

“战争终于结束了,以后不会再有轰炸,也不会再失去亲人和朋友,我们盼着能过上和平日子。”伊斯梅尔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但他没有想到,加沙的未来,依旧被浓重的阴霾所笼罩。

加沙人涌上街头庆祝停火时,美国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特朗普正谋划一个“新中东计划”——将加沙人逐出加沙。

“没有加沙人的加沙”

橘黄色的阳光下,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身穿泳裤,躺在泳池边的沙滩椅上,悠闲地举杯共饮。椅背上的标语写着“特朗普加沙(Trump Gaza)”,他们的身后是一栋栋摩天大楼——2025年2月25日,特朗普在自创的社交媒体平台“真相社交”上发布了一段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时长33秒的视频配着欢快的音乐,“唐纳德让你自由,给所有人带来光明。不再有隧道,不再有恐惧,特朗普加沙终于来了……”

时隔四年重返白宫的特朗普,展现出强烈的领土扩张欲望。继收购格陵兰岛、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以及吞并加拿大后,特朗普毫不掩饰对加沙的渴望。

1月25日,特朗普入主白宫刚刚五天,便抛出一项充满争议的设想:“清空”加沙地带。

2月4日,特朗普与到访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白宫闭门密谈,会晤长达五个小时。在之后的联合记者会上,特朗普再次语出惊人,称美国致力于“购买并长期拥有”加沙地带。

“特朗普的想法是让整个巴勒斯坦民族从其家园消失。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清空’加沙意味着失去家园、身份和历史。”纳贾尔说。

从“清空”到“长期拥有”,特朗普的表态一变再变,但带给加沙人的却是真实的焦虑。“人们都很担心特朗普和以色列会强迫我们离开加沙。”伊斯梅尔坦言。

图片

伊斯梅尔邻居的房子,毁于以色列的炮火。图/伊斯梅尔

满目疮痍的加沙,为何会赢得特朗普的青睐?他毫不掩饰地说,美国能将加沙打造成旅游目的地、创造成千上万个工作岗位,让其成为“中东的海滨度假胜地”。

但在外界看来,特朗普“醉翁之意不在酒”。

“与格陵兰岛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同,贫瘠且饱受战争摧毁的加沙,对美国来说并没有太大战略价值。从投入和产出来看,美国绝对不是受益者,特朗普的加沙方案背后,最大获益者只有以色列。”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李福泉教授指出。

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彻底颠覆了冷战后美国历届政府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与主张,毫不掩饰地采取偏袒以色列的策略。他不仅在经济和军事上大力援以,还在政治和外交层面上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

“特朗普2.0时代已经完全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支持以色列。”李福泉表示。

事实上,赶走加沙民众一直是以色列的愿望。

早在2023年10月底,以色列媒体就曾披露一份由以情报部门编纂的内部文件,内容包括建议政府完成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军事行动后,把当地民众尽数驱赶到埃及西奈半岛,在沙漠地区搭建“帐篷城”,最终变成永久居住地。

“将加沙人民驱离加沙,相当于直接剥夺哈马斯存在或者统治的基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秦天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

而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邵育群看来,特朗普接管加沙的表态,其实是一种极限施压。

“一方面,特朗普是在向加沙地区周边国家施压,迫使他们想方设法影响哈马斯。另一方面,特朗普在巴以问题上的强硬态度传递出更加激进支持以色列的立场,以此换取内塔尼亚胡的支持。”邵育群解释,“这是特朗普的一贯做法,先抛出一个让所有人觉得疯狂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去和对手谈判或者施压,借此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在特朗普的构想中,生活在加沙的逾两百万民众将由约旦和埃及接收,未来的加沙将是一个“没有加沙人的加沙”。为了迫使两国就范,特朗普甚至不惜以停止援助相威胁。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提议并不具备可行性。

“哪怕面临停止援助的风险,埃及和约旦做出让步的可能性也极低,甚至不存在。”李福泉表示,“如果放任巴勒斯坦难民不断涌入,将对两国的政治、经济、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造成全面冲击。约旦和埃及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约旦河西岸加沙化”

不安感持续在加沙人心中蔓延。

“焦虑、担忧和不确定性笼罩着每一个人,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缺乏明确的政治解决方案使得加沙的前景令人忧虑。”纳贾尔说。

加沙人的担忧不无道理。

加沙第一阶段的停火将于2025年3月2日结束。按照原计划,哈马斯和以色列本应于2月3日开启第二阶段停火谈判,讨论哈马斯释放以方其余被扣押人员、实现持久停火以及以军撤离加沙地带等议题。但时至今日,双方一直未能如期开启谈判。

“目前来看,停火协议几乎不可能按照原先设想顺利推进。”李福泉表示,“特朗普支持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势必让以色列国内的极右翼势力更加强势,使得巴以停火推进困难重重。”

2月26日,哈马斯发表声明称已做好准备,并希望推进加沙地带停火协议第二阶段,以完成协议的所有阶段,但目前尚未收到任何有关第二阶段的提议。

此前一天,以色列副外长哈斯克尔称,以方正在考虑延长加沙第一阶段停火。另据新华社援引外媒报道称,据两名参与停火进程的以方官员表示,以哈双方尚未就第二阶段停火协议进行谈判。

图片

排队等待领取食物的加沙儿童。图/伊斯梅尔

事实上,自1月15日停火协议签署以来,停火协议的落实就一直波折不断。双方不仅在第一阶段的换俘行动中多次横生变数,且一直未能如期开启第二阶段谈判。

以色列方面威胁,第一阶段停火所涉及的所有被扣押人员移交完成后,哈马斯将面临三种选择:第一,接受以色列提出的包括解除武装、放弃对加沙地带的任何行政控制等条件;第二,继续释放被扣押人员,延长停火期限;第三,结束停火协议,恢复全面战争。

哈马斯亦作出强硬表态,无论是进入协议第二阶段、延长第一阶段,还是合并不同阶段,停战、撤军与重建是不可逾越的三条红线。

“停火协议第一阶段执行虽然磕磕碰碰,毕竟还是执行完毕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阶段的谈判非常困难,何时推进、将会有怎样的谈判结果都还是未知数。”秦天表示。

秦天解释,在第一阶段执行中,双方积累了诸多矛盾,以色列认为哈马斯举办仪式释放人质带有侮辱性,哈马斯则指责以色列威胁重启军事行动的言辞具有胁迫意味。其次,以色列的真实意图是通过谈判带回人质后继续清剿哈马斯。对于彻底铲除其在加沙的军事和政治统治力量能力,这显然是哈马斯无法接受的。

此外,特朗普“接管加沙”的论调,增加了加沙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性,使双方对未来的预期更加模糊,倾向于观望而非积极谈判。

更值得警惕的是,加沙局势陷入僵局之际,以色列正升级在约旦河的攻势,试图加强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

2月23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下令扩大在约旦河西岸的行动范围,并在杰宁部署坦克。卡茨称,已指示以军在“未来一年内”驻留在约旦河西岸的部分难民营。以色列媒体报道称,这是以军自2002年以来,首次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部署坦克。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趋势。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实际上复制了清剿加沙的模式,虽然以军的行动仅限于部分城镇,但却表明以方倾向于通过军事手段而非谈判解决问题,这不仅加剧了约旦河西岸的紧张局势,还增加了以色列未来重启加沙军事行动的可能性。”秦天指出。

不安中重建

加沙的废墟中,希望和迷茫交织。

伊斯梅尔的家是一座五层的楼房,顶上三层已在两轮空袭中轰然倒塌,仅剩底下两层可以勉强居住。他将废弃的纸板钉在窗户框架上,简单清扫完残垣断瓦与灰尘碎屑后,便匆匆搬了进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

“战争带来了太多改变,有的人房屋被战火摧毁,只能住在帐篷里。有的人失去了至亲,赖以生存的工作和生意也化为泡影。虽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重返加沙北部,不过是从南方的帐篷搬到北方的帐篷,但他们依然很开心,因为加沙是他们的根。”伊斯梅尔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长达15个月的战火,留给加沙的是血腥与绝望。

2025年2月18日,联合国、世界银行和欧洲联盟发布的加沙《损失和需求评估报告》显示,延宕一年多的巴以冲突,导致加沙地带超过29.2万座民宅损毁或损坏。

尽管加沙停火前景不明,但在断壁残垣中,重返家园的加沙人已开始重建家园,尝试逐渐恢复往昔的生活。

“人们正在清理被战火摧毁的房子,打扫一下暂时居住。要是实在没了容身之所,就会住在学校或者帐篷里。加沙人都开始四处寻找工作,不少人在街边摆起简易地摊,售卖生活用品。”伊斯梅尔说。

但对加沙而言,重建绝非易事。

据联合国估计,战争给加沙带来了至少5000万吨瓦砾。如果一百多辆卡车全天工作,单清理瓦砾就需要15年以上,而这片狭长的沿海地区几乎没有空地。未来10年内,加沙的恢复与重建费用将超过500亿美元。

“重建需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新一轮巴以冲突之前,美国的援助占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总捐款额的30%。随着美国对外援助大幅削减,加沙将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秦天指出。

更为关键的是,当下谈论加沙重建还为时尚早。“永久性停火是加沙重建工作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长期停火,以色列可能随时重启军事行动。但就目前形势来看,永久性停火很难实现。”

2月21日,包括约旦、埃及在内的多个阿拉伯国家领导人齐聚沙特首都利雅得,讨论阿拉伯国家主张的加沙地带重建方案,以“抗衡”美国提出的“接管方案”。

据埃及外交官透露,这份方案拟定在今后3年至5年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期6个月,重在清理废墟和“早期恢复”;第二阶段需要召集国际会议,拟定具体重建方案并恢复基础设施;第三阶段将为加沙民众提供住房和其他民生服务,搭建落实“两国方案的政治轨道”。

“后续阿拉伯国家和美以之间仍会不断协商、博弈,看能否找到一个折中方案,确保加沙居民不被迁往他国。”秦天分析。

图片

加沙街头取水的儿童。图/伊斯梅尔

停火协议实施后,大量装载有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卡车得以进入加沙地带。

“目前,我们带进了超过一万顶帐篷,搭建了120个紧急避难所,能够为150万人提供食物援助,而且正在分发水、毛毯、床垫等日常生活用品。”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高级新闻官员乔纳森·福勒(Jonathan Fowler)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相较于停火前每天只能进入20至50辆卡车,现在的情况确实有所好转,但人道主义需求仍然极其庞大。”

伊斯梅尔收到了免费发放的蔬菜、罐头和大米,“但免费的物资一个月只发了一次,我们不到一周就吃完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重返家园,加沙面临着严峻的供水危机。国际慈善组织乐施会称,该地区供水量仅为冲突前的7%。

“加沙的海水淡化厂数量锐减,许多运水车毁于战火,街头取水的队伍排成长龙,水价也跟着上涨,10升的过滤水需要6以色列谢克尔(约合人民币12元),而许多加沙人根本没有收入。”伊斯梅尔说,“而且这里的水并不干净,喝了容易生病,可我们别无选择。”

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加沙的冬季,由于以色列仍然阻止建筑材料、太阳能电池板以及电池进入加沙,伊斯梅尔最担心下雨。“没有太阳,就无法用太阳能发电,到了晚上房间漆黑一片,也没有办法给手机充电。”

伊斯梅尔期待着,能够早日回到从前,和家人过平安的生活,继续开店卖衣服。对于加沙停火能否顺利推进,他并没有信心。

“哪怕战火重燃,我和家人也不会离开加沙,这是我们的家,我们不会让美国和以色列控制我们的家园,偷走我们的土地。”他坚定地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航

责编 姚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