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消息,当地时间2025年2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政府将“很快”宣布对来自欧盟的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这一举动使得原本紧绷的美欧关系进一步恶化。
欧盟在贸易上遭遇美国“重拳”的同时,也与中国陷入外交对峙,这使得当前中美欧三方的贸易格局更为复杂。对于夹在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欧盟而言,未来的选择不仅是贸易应对,更关乎其长期的经济和外交战略。
美欧贸易战升级的背景
特朗普给出的加征关税理由是“美欧贸易不平衡”。他认为欧盟在贸易中占尽美国便宜,美国对欧盟的年度贸易逆差高达3000亿美元。特别是汽车和农产品领域,美国始终难以进入欧盟市场,而这些恰好是特朗普政府高度重视的出口项目。
事实上,美欧贸易摩擦并不是新话题。长期以来,双方就航空补贴、数字服务税、钢铝关税等问题起争执。2019年,特朗普政府曾针对包括法国葡萄酒、德国机械设备在内的多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而欧盟方面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此次25%的关税计划,显然是美欧之间在贸易争端上的又一次升级。
但更为敏感的是特朗普的态度转变。特朗普不仅批评欧盟的经济政策,还直言欧盟的成立“是为了对付美国”,这种公开的质疑无疑将美欧关系推向更紧张的局面。
此外,美国单边挑起贸易战的背后,实际上也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策略一脉相承。通过向欧盟施压,特朗普试图获取更多经济和政治收益,巩固其国内政治支持。
欧盟的双重压力:中美“混合双打”下的尴尬处境
在应对美国关税压力的同时,欧盟近来也与中国发生了矛盾。欧盟不久前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因俄罗斯问题出现裂痕,欧盟将部分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引发中国强烈抗议。中国驻欧盟使团对此明确表态,认为欧方做法“无理且无据”,并警告若不修正错误,中方将采取反制措施。
这使欧盟面临中美两面施压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它需要处理来自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威胁;另一方面,与中国的经贸争端如果进一步升级,也将为欧盟未来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隐患。
尤其是汽车产业这一欧盟经济支柱,正在受到美国关税和中国市场变化的双重冲击。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汽车出口占欧盟经济总量的相当比重,德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对此尤为依赖。如果汽车产业受创,欧盟经济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与中国合作:困境中的破局选择?
美欧关系因贸易战持续恶化,加上中欧因制裁问题关系紧张,欧盟需要重新审视其外交和经贸走向。虽然面对美国关税威胁,欧盟在回应中表示“绝不坐以待毙,将采取坚决反制措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欧盟与美国孤军对抗的能力有限。
在此背景下,欧洲一些高层官员似乎更加倾向于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以更灵活的姿态消化美方施压带来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计划于3月底访华,或许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额稳步上升。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85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已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以及第三大出口市场,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出口市场。
通过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欧盟不仅可以对冲美国挑起贸易战导致的损失,还可以在稳定经贸环境的基础上,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
特朗普政策的全球经济影响
特朗普单边挑起的对欧加税措施,实际上并非仅对欧盟一方有影响。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一政策将带来两方面的冲击。一方面,它可能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新调整。关税壁垒的提高意味着欧盟商品,特别是汽车和工业品的出口竞争力将下降,对此全球市场或将出现供应方的局部替代效应。
另一方面,这也为发展多边合作带来契机。欧盟如果能加强与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联系,将可能在全球新一轮经济格局重塑中占据一席之地。
无论如何,欧盟的应对都关乎到其在特朗普政府任期内,能否维持经济和外交独立性的关键点。
未来的选择:平衡与独立
面对美国逐步收紧的政策,欧盟似乎在中美之间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点”。一方面,它试图保持对美方的反制能力,以维护自身利益不被过分侵蚀;另一方面,它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外贸网络。
不过,走向多极化并非易事。作为全球化的核心受益者,欧盟必须处理好内外部经济失衡问题,不仅在贸易战中生存下来,还要推动自身高附加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合作能否真正解困,未来几个月的中欧互动值得高度关注。
结语
特朗普挥舞25%关税大棒,虽是针对美欧贸易失衡问题的直接回应,但其背后隐藏的政治逻辑,远不止于经济层面。这一关税不仅将给欧盟核心产业带来直接冲击,也可能深刻影响欧美关系、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在夹击于中美两国之间时,欧盟如何突围,恢复中欧经贸关系并化解美国的关税威胁,将是其未来的战略重点。
无论是继续作为美国的“跟随者”,还是以新的姿态寻求中欧合作,欧盟的选择都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在多重博弈下,看似危机四伏的欧盟也可能找到新的机遇,这值得我们保持长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