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军费减半”的倡议,并称中国可以参与这一方案。对此,中国外交部在随后的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中方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自卫防御战略。外交部的这一回应虽语调温和,却旗帜鲜明地拒绝了相关倡议,也反映了中国在当前国际局势下的复杂考量。军费问题究竟是一道经济题还是一场政治博弈?
军费焦点:中俄美间的利益拉锯
普京主动提出削减军费的倡议,表面上体现出俄罗斯致力于全球和平的“诚意”,但深究其背景,这一提议更多是其国内经济压力的外化结果。俄乌冲突自爆发以来,俄罗斯的军事费用激增,日消耗高达3亿美元,整体军费已经占GDP的6%,接近俄罗斯经济的承受极限。在这样的背景下,普京希望拉拢中国参与,一方面为俄罗斯减轻国际军事压力,另一方面避免在军事上显得独力对抗美国。
与俄罗斯情况不同,美国虽在军费削减问题上表面放话支持“和平”,但实际行动却充满矛盾。美国的军费支出占GDP的4.4%,年度开支超过8000亿美元,支撑其在全球374个海外军事基地的运转。即便有政策提出削减军费,实际数字的下降并不足以改变美国的全球霸权,并且还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中俄也参与“军控”,以避免其在调整军费时被“反超”。
更重要的是,美国军费开支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0%,比其他九个主要军事大国军费开支的总和还要多。
而中国的军费开支规模仅仅相当于美国的20%左右。
从用途上来看,美国军费开支很大一部分用于军事干预,而不是国土防御,很大程度上是穷兵黩武和维持军事霸权的需要导致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
并且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复杂的地缘环境和防御性需求,我们的军费大多是维护主权安全,国家发展需要。
而美国军费开支很大一部分用于军事干预,并不是国土防御,很大程度上是穷兵黩武和维持军事霸权的需要导致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
地缘政治:中方合理拒绝背后的复杂考量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拒绝军费削减的关键在于国防现实需求,以及对国际舆论博弈的清醒认知。
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面临多重挑战。台海局势的持续紧张,美国正通过军售和军事演习不断挑动东亚局势。此外,中国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也承受周边国家的挑战,而这些动作背后不乏美国的影子。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军费的适度增长反映的是“捍卫主权”的必然性。
例如中国近年来研发的歼-20战机、东风导弹等高端武器装备,正是为增强防御能力、建立威慑力量,避免因为军事劣势而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中国的国防投入并非以扩张为目的,而是遵循“止战”逻辑:通过构筑强大的军事力量维护和平。
放在国际关系中看,普京的提议对中国而言可能是个“道德陷阱”。一旦中方接受军费削减,将会成为部分西方舆论指摘的对象,强化“军事扩张是威胁”的错误叙事,并给美国主导全球话语权提供更多弹药。而事实是,无论中方是否进行调整,美国对中国发展的防备与打压都不会减少。
同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际行动,早已表明其和平发展的诚意。例如,中国的北斗系统为全球提供免费搜救服务,打破了“军用即威胁”的刻板印象。此外,中国的亚丁湾护航行动和“和平方舟”医疗船项目,也是一种以军事实力服务全球和平的实践。
军费博弈背后的国际秩序之争
外交部的表态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数字博弈,更折射了当前国际秩序争夺的深层对抗。纵观中美俄三方博弈,军费数字的意义远超经济本身,更牵动着世界版图的政治力量格局。
从美国的行为来看,其所谓的军控更多是伪命题。一方面,美国通过对自身军费削减的宣传,试图以“和平”面目示人;另一方面,它不断升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例如在日韩推进新的武器计划、加强对南海和台海的军事介入。即便削减部分军费,美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开支,仍然能全方位压制中俄。这种策略可谓“一箭双雕”:既限制中俄的发展,又在全球范围强化自身影响力。
普京的军费削减提议更像是一种外交试探。目前,俄乌冲突已对俄罗斯经济构成巨大消耗,而制裁更让其财政压力持续扩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靠拉拢中国参与军费削减,实际上希望通过中国的支持分担国际舆论与经济压力,并转移外部视线。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一贯遵循“和平优先”的原则。然而,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平等的秩序要求中国保持合理的军事投入。外交部的拒绝表态,既是在国际舆论场中的主动发声,也是对主权安全的务实回应。未来,在中美俄博弈延伸到更广领域时,中国更需要以理性克制的态度、一贯明确的立场回应外部世界的质疑。
中国的军事投入并非为战争服务,而是为拥有和平的底气、为地区安全构筑防线。面对“军费减半”的倡议以及背后可能的舆论道德绑架,中国始终会坚持独立、自主、不屈从的原则,在国际舞台上以实力赢得更多尊重。
参考资料:
环球网《俄美讨论国防支出各自减半 中国专家解读》
澎湃新闻《比去年多30%!俄通过创纪录国防预算》
央广网《外交部:中国有限的国防支出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