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这个大棋盘上,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印度的外交策略一向有点“多条腿走路”的味道。一边深情款款的向美国献殷勤,另一边又试图在金砖组织、上合组织里跟中国等国家搞好关系。
2月21日,印度外长苏杰生在G20外长会期间的一番表态,又让不少人浮想联翩:印度是不是想和中国联手,在全球事务上带头扛起所谓的“大国担当”?
话别说太满,咱们得先看看一系列风向。
其实从表面上看,这对于中印关系来说,确实是个利好信号:王毅和苏杰生会谈了差不多半个小时,气氛还算融洽。
王毅提到了去年喀山会晤的成果,说两国领导人已经对关系改善定了调子,苏杰生也表示印度珍视来之不易的合作恢复,愿意加快双方机制建设。
他甚至特别提到中印同为G20、金砖等多边组织的成员国,在全球面临分化对抗的大环境下,加强合作挺重要。
看上去一切似乎挺美好,但这真的是印度一次诚心的表态,还是另有所图?
中印互动背后的利益考量,印度真的“觉醒”了吗?
咱们得承认,印度的这波主动靠近,背后多半还是利益驱动。要知道,过去几年,中印关系其实并不怎么顺畅。从边界冲突到贸易竞争,这对邻居经常能“掐起来”。说得更直白点,中印都想拿世界经济的大蛋糕,可在很多地方彼此有点不对付。
这几年,尤其是在莫迪政府的努力下,印度试图通过增强制造业吸引外资,举起所谓“印度制造”的大旗,但现实却让人叹气,印度制造业不争气,增长始终不如预期。而这些年中印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够呛,从将中资企业列入风险名单到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印度的“作”没少给本国经济挖坑。简单说,没了中国这个占全球供应链上游地位的国家,印度不少事干不成。
不仅如此,印度抱美国大腿的发展道路似乎也“骑虎难下”。比如在贸易问题上,莫迪这个月中旬跑去美国拜了个码头。但照片里两人聊得挺嗨,实际成果却寥寥无几,连关税豁免都没谈下来,还被特朗普威胁要提高印方商品的对等关税。这下印度不得不清醒一点:美国再怎么敌视中国,也不会把印度当成真正的盟友,而且长期围着美国转,还会让印度随时陷入中美对抗的“夹心地带”。
所以,我们看到,印度是在试着调整方向,提出了“中印联手”的口号。一方面,他们想填补美国在G20缺席后留下的舞台空位,赢得一个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也让世界看出,它不仅跟美国好,和中国说得上话,甚至在某些场景里可以说是“桥梁”。说白了,莫迪他们是想让自己在大局里找到一种更“平衡”的位置。
印度的“大国梦”,局限在哪?
印度喊着“大国担当”,听起来很有活力,但你往深里想,就会发现有很多“槽点”。
最明显的是印度国力本身的矛盾。印度的经济潜力确实可观,但现实却有落差:人口第一大国没错,可经济总量离大国那个量级还挺远;制造业的口号天天喊,可实际工业化水平让人堪忧;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也还差着一个级别,这些问题直接限制了它的全球竞争力。
而更扎眼的是它的外交立场,这个国家经常摇摆不定,今天靠拢美国搞“四方安全对话”,明天又跑进金砖国家阵营说要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这种行动上的不一致,让外界对它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
再拿这次G20来说,守卫发展中国家利益这种重担,印度真能扛起来吗?要知道,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发展融资这些议题上,印度过去几乎没有发出过强有力的声音。除非自家利益受损,否则印度大部分时间更像是在看戏。比如碳排放问题,中国抢在前头喊着“碳中和”目标,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利益,而印度呢?它一直担心自己的工业发展因为减排受影响,迟迟不愿松口,甚至试图拖延达成共识时间。这就让人怀疑它的“大国担当”到底是利他的,还是自私的。
真实用意:印度只想利益最大化?
莫迪政府真的“醒悟”了?这次真心实意想跟中国合作吗?从它近年来的操作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作为G20的主席国时,印度一个骚操作就暴露了自己的小算盘,它把会议地点安排在中印、印巴边境的敏感地带,导致巴西、沙特、中国等国集体抵制。很难想象,真心希望多边合作的国家会掏出这种小手段。
所以,很多分析认为,对印度来说,“中印联手”不过是个权宜之计。通过喊这种口号,它可以重新调整中美关系之间的微妙位置,同时在国际场合里找找存在感。它小心翼翼地想在中美对抗上找到自己的“杠杆位置”,既不想彻底倒向美国,又不愿意放过分到更大利益蛋糕的机会。
你觉得,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印关系会迎来真正的转圜吗?还是说,这不过是印度的又一次外交“秀场”?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凤凰网:G20峰会上,王毅对印亮明态度,苏杰生积极回应,就一事做出承诺2025-02-22
澎湃新闻:莫迪访美:对特朗普的让步会变成以退为进的先手棋吗,2025-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