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生死时速!大年初一产妇与罕见病的惊魂72小时|国际罕见病日

真是太谢谢你们了!是你们救了我的命啊,救了我们家!没有你们,我们真的不知道会怎么样......

每当医护人员来到床前,新手妈妈小苗(化名)总是满怀深情,眼中闪烁着感激之光,如此说道。

如今的小苗,病情已日渐稳定,脸色重新焕发出了红润的光泽,精神状态也是愈发饱满。殊不知一个月前,刚刚成为母亲不满一周的小苗,竟被确诊患上了罕见病,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新春佳节,紧急警报骤然响起

乙巳蛇年大年初一,当千家万户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急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一位生宝宝仅5天的产妇被推到了急诊。一直以为家人大惊小怪的她,没多久就被推进了ICU。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

34岁的产妇小苗刚刚剖宫产下健康宝宝,出院仅两日,便陷入了严重的疲乏之中,连日常起居都变得艰难。家人心急如焚,顾不上过节,带她来到医院急诊。 

“起初,我还以为只是产后虚弱。”小苗在急诊室内轻声回忆,“没想到,这一切竟是如此严重......”没过多久,她已被推进了ICU(重症监护病房)。

血液检查,惊现大问题

小苗的家人焦急万分,婆婆心疼地诉说着:“这三天,她的脸色蜡黄,精神越来越差,还开始呕吐。我们心里七上八下的,想着来急诊输点营养液或许能好转。”

然而,医生的初步检查却如晴天霹雳。小苗的血色素骤降至5.1克(正常女性应≥11克),血小板2.2万,数量也远低于正常值,肝功能异常,肌酐值飙升10余倍,乳酸脱氢酶更是高出正常值近38倍……

这些冰冷的数字,如同死神的低语,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捏了一把汗。接诊医生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意识到小苗的病情绝非产后虚弱那么简单。他们立即将小苗的情况报告给了医院医务处、总值班,请求多学科会诊。

专家集结,揭开罕见病魔面纱

"立即启动危重孕产妇绿色通道!"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迅速响应。

凌晨0:30分,医院党委书记、医疗副院长、妇产科专家王建六教授,连同医务处、总值班,第一时间组织全院多学科会诊。重症医学科、妇产科、血液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科、输血科、检验科等科室专家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商议救治对策。

重度贫血、血小板骤降、乳酸脱氢酶飙升、肾功能指标异常……这些数值意味着产妇血液中的氧气运输车已减少60%,凝血卫士不足正常值的十分之一。更棘手的是肌酐值突破500μmol/L,肾脏正在急速衰竭。


有多年救治经验的王建六教授在会诊中提出了这一判断:血栓性微血管病。

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一种罕见的疾病,是因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的器官和组织功能受损,以其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脏器“危险”症状,让人闻之色变。

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分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两种。但具体类型,还需进一步的免疫和基因监测来确定。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血液疾病专家张晓辉教授进一步解释道。

肌酐值这么高,说明她的肾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血浆置换,保护她的肾脏功能。


肾内科主任左力教授指出。

产妇产后出现此类症状极为罕见,病情危急,需要尽快明确诊断,但补体检测这种特异性检查,需要在特定机构进行。


从家中赶到医院的妇产科副主任、产科专家刘国莉提出了一个难题。

齐心协力,发动众人寻找检测点

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有不同分型,治疗方案也不相同。为确定具体类型,就离不开ADAMTS13和抑制物、sC5b9的检测。

ADAMTS13活性和抑制物检测是诊断TMA疾病的重要指标,通常是因为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ADAMTS13的自身抗体(抑制物),这些抗体能够抑制ADAMTS13的活性,进一步加剧TMA的病理过程。sC5b9(末端补体复合物)检测能够反映患者补体系统的激活状态。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患者补体系统的异常激活时,就会导致sC5b9水平升高。这是一类特异性的检查,需要送到特定的机构去检测。

此时正值春节,又是凌晨时分,检测点大多已休假。但为了新生妈妈,医务处等行政部门多方沟通联络,终于联系到位于广东的一个检测点,紧急安排采血,飞机跨越2300公里火速运送样本。

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每个决策都如履薄冰。"重症医学科主任朱凤雪教授回忆治疗转折点时说,此病发病率极低,因怀孕、分娩诱发,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症状,如果不尽快救治,患者将面临死亡的风险。

在等待补体等相关检测结果的同时,治疗并未停歇。血栓性微血管病急性期的首选治疗是血浆置换。收治小苗的当晚,医院便为她进行了首次血浆置换。随着置换的进行,小苗的血小板数量逐渐回升,尿量逐渐回升,肌酐逐渐下降。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医院共为她完成了四次血浆置换,病情初步得到控制。

“想起都后怕,如果患者没被送来,继续呆在家里,后果不堪设想……”重症医学科西直门病区副主任吕杰心有余悸的说,一旦出现心跳骤停、脑出血等突发情况,就无力回天、很难挽救了。

多学科协作,共铸生命奇迹

孕产妇的救治,一直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重中之重。从院领导到一线医护人员,每个人都将小苗的病情视为己任,全力以赴进行救治,在救治过程中,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力量彰显无遗。

妇产科专家密切关注小苗的产褥期情况,确保她的身体状况不会对宝宝造成影响

血液科专家则负责调整她的血液指标,防止病情恶化

肾内科专家时刻关注她的肾功能,随时准备采取保护措施

重症医学科专家则负责整体协调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足两天,三次多学科会诊。每一次会诊,都是智慧的碰撞与力量的汇聚。他们共同商讨治疗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小苗的救治工作万无一失。

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出炉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与等待,小苗的检测结果终于揭晓,TTP被排除,她被确诊为非典型的溶血尿毒症(aHUS)。

这是一种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患者免疫系统会“误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全身微血栓,死亡率极高。目前已经造成小苗肾脏等器官损害,治疗起来相当棘手。

大年初四一早9点,医务处紧急协调的第三次多学科会诊开始了。面对这一诊断结果,医院专家团队再次深入讨论,结合小苗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停止血浆置换,启用依库珠单抗治疗——目前唯一能阻断补体攻击的特效药。

患者病情变化的一丝一毫,都不能放过。因患者免疫系统紊乱且脆弱,感染专家提出继续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并密切关注感染指标。

为确保治疗万无一失,医院还特邀外院在aHUS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于峰副院长进行会诊。针对依库珠单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医院还邀请了北京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索罗丹所长参与讨论,就是否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给出了专业建议。

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依库珠单抗注入体内的第12小时,小苗的肌酐明显下降;第36小时,血小板数值开始快速回升……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小苗的病情逐渐稳定,脸色恢复了红润,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转入肾内科继续治疗。每当医护人员来到床前,她都会满怀感激地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没有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小苗的家人也对医院的救治工作表示了衷心的感谢:“是人民医院的专家团队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奇迹。这份恩情,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精准”背后是深耕多年的应急体系

"孕产妇安全无小事,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此次患者的“精准”救治,就是一个证明。成功的背后,更是背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护人员365天的坚守和努力。

一直以来,医院始终将孕产妇救治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建立并完善孕产妇救治应急体系、强化多学科团队协作、提升医务人员救治能力、注重个性化精准化治疗等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孕产妇母婴安全。

为了提升救治水平,医院定期组织专家、结合实例进行培训和交流,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同时,医院还注重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协作,来共同推动孕产妇救治工作的发展。

双管齐下,后续治疗与病因探秘继续

虽然小苗的病情已经初步控制,但后续的治疗和观察仍然至关重要。医院将继续为她进行依库珠单抗治疗,并密切关注她的身体状况和各项指标的变化。

同时,医院还将进一步探秘小苗的病因。由于aHU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医院计划通过基因监测等手段,深入了解小苗的病情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在此,“人民”专家提醒:孕产妇往往把异常归咎于产后虚弱,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延误救治。妊娠期特有的补体系统激活状态,使得产妇发生aHUS(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倍,务必要特别注意!

生命之光,在希望中绽放

这场与罕见病的赛跑,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医疗救治,更是对生命至上的最好诠释。

今天,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希望这些万分之一的小概率事件,能够引起更多人重视,被数以万次地看见。

“对于生命,我们永远做最‘冗余’的准备。”这或许是对这场生死救援最好的注解——当万家灯火团圆时,总有一群白衣战士,在看不见的战场上,为每一个“万一”拼尽全力。 

“我们相信,在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小苗一定能够战胜病魔,重拾健康的生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继续秉承‘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生命之光,在希望中绽放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将继续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精细化管理

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

让生命之花

在医疗的沃土上

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图片

采写 | 钟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