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他在台湾打了三个胜仗|往事

说起鸦片战争,国人想到的大概只有屈辱,泱泱清王朝,居然被英国的一支远征军打得落花流水,最后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却在宝岛台湾打过三次胜仗,这三次战斗不仅斩获甚多,而且还使宝岛台湾免受英军蹂躏。只是由于清朝鸦片战争的惨败,这三次胜利显得微不足道,一同历史湮没的还有指挥这三次战斗的英雄,时任台湾淡水同知的曹谨。

/

/

任职淡水同知,积极备战固海防

曹谨(1787—1849),字怀朴,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市)人。嘉庆丁卯科(1807)乡试时,21岁的曹谨高中解元,由此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直隶平山、曲阳、饶阳、宁津等地知县。无论在何地为官,曹谨都勤政务实,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

图片

曹瑾塑像


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曹谨调任台湾担任凤山县知县。

此时,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为民的初心不改。上任伊始,他了解到凤山县多是望天收的旱田,十年九旱,严重缺乏水利灌溉设施,便带领民众兴修水利,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圳44条,总长达130余公里,可灌田31500余亩,凤山县从此“收谷倍旧,民乐厥业,家多盖藏,盗贼不生”。时任台湾知府熊一本和当地百姓遂将这一造福凤山的大型水利工程命名为“曹公圳”。曹谨也被凤山百姓尊称为“水利先师”“宝岛禹王”。

道光二十年(1840),曹谨因为政绩卓越,升补淡水同知。

淡水同知的全称是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为清朝统治时期台湾的重要地方官员,管辖区域为台湾的鸡笼(今基隆)至新竹,是台湾北部的实际统治者。

曹谨上任伊始,正值鸦片战争期间,英国远征军从广州北上,已攻陷了台湾与大陆最近的联系点厦门,淡水作为台湾的海防前哨,形势吃紧。

此时,已在台湾任职4年的曹谨深知,台湾现有的清军腐败无能,不可能抵抗得住英军的进攻,必须训练乡勇来弥补不足,于是积极向台湾兵备道姚莹建议训练乡勇。可清朝自统治台湾以来,出于其政治需要,明令禁止台湾人入伍当兵,更不允许台湾自行组建武装队伍,所以姚莹说什么也不应允。

强敌压境,无奈之下,曹谨只得置个人仕途和性命于不顾,自做主张,招募乡村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与此同时,曹谨还针对辖区海岸线长,难以防守的实际,在鸡笼至大安沿线,凡是敌船可以登陆的地段,都用麻袋装沙筑成防御工事,组织乡勇轮流守望。

同时,他还悬赏重金,激励乡勇奋勇杀敌,并严谕渔民控制渔船,不得给英军做向导。

/

/

军民同心迎敌,三战三捷胜英军

 1841年8月,英舰入侵台湾鸡笼,炮轰三沙湾炮台。曹谨随即率部属果断开炮还击。

在曹谨的带领下,部属奋勇杀敌,参将邱镇功亲自点燃8000斤大炮,击中英舰的桅杆。英舰失去战斗力,触礁下沉,英军纷纷落水,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曹谨的亲属郝芝带领家丁勇往直前,生擒5名英军。

这次战斗共击沉英舰1艘,舢舨3只,生擒英军133人,斩杀英军32人,沉重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

图片

河南沁阳县曹谨纪念馆


英军不甘心失败,又于9月13日再次进攻三沙湾炮台。曹谨一面命令开炮还击,一面组织力量增援。敌军见港口防守严密,不敢久攻,只得逃离三沙湾。

1842年3月30日,又有英舰在淡水、彰化交界大安港外停泊,准备犯台,曹谨及时组织兵力进行围堵,并采用诱敌深入的办法,使英舰从险滩驶进港口,造成敌舰触礁搁浅,曹谨率伏兵“斩溺无数”,生擒汉奸5人、英军49人。

/

/

朝廷无能被罚,内心无愧真英雄

在曹谨的带领下,英军未能在其辖区内登陆,也使台湾人民免遭兵火涂炭。

道光二十二年(1842)四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对曹谨予以嘉勉,论功可以知府升用,之后更赏戴花翎。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彻底失败,英国人决定通过清廷报在台湾的失利之仇,于是他们要求惩办曹谨。据《清史稿·循吏传》记载:“未几,和议成,英人有责言。”

面对英国人的无理要求,清廷也只能照办,闽浙总督怡良知道曹谨无罪,又性格刚强,问曹谨怎么办,此时的曹谨已完全将个人的荣辱和生死置之度外,他考虑的一直是追随他抗敌的老百姓的安危,于是他对怡良说:“但论国家事若何,某官无足重,罪所应任者,甘心当之。但百姓出死力杀贼,不宜有负。”

听着曹谨正气凛然的回答,怡良感叹道:“真丈夫也!”

遭到清廷处罚的曹谨,虽然后因平息械斗与缉捕海盗有功而恢复赏戴花翎,并补以海疆知府,但他并未复职。道光二十五年(1845),曹谨告病返乡,后于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十八日(1849年6月8日)在家中去世,安葬于现在的河南沁阳市南门街东侧。

图片

2013年,两岸人士祭拜曹瑾(石龙洪 摄)


曹谨去世后,台湾人民并没有忘记他在台为官期间,为开发台湾、保卫台湾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凤山人民为追念曹谨的恩德,不仅为其建立生祠,而且百余年来,先后命名曹公路、曹公里、曹公国民小学以资纪念。曹谨的故里河南沁阳市更是将曹谨墓园建设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凭吊怀念。

自1998年以来,海峡两岸围绕曹谨的文化交流和祭拜活动不断。曹谨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华夏子孙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共同精神旗帜。


-  END  -

责编 丨 齐风

初审 丨 叶筱

复审 丨 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