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简参加旅欧支部活动时的照片 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作者 杨淑华 陈玉蓉 分别系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代中国,中华民族为摆脱列强欺侮、求得民族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拼搏。无数仁人志士面对中华大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惨状,毅然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先进分子积极投身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者。在祖国西南边疆的大理,涌现出了如张伯简、赵镕、周保中等多位少数民族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少年壮志求真理
张伯简(1898—1926),云南大理剑川人,白族。他是云南少数民族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也是云南青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之一。在校时,他目睹军阀的黑暗统治、人民饱受摧残,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道。1918年,他离开故乡来到了当时风云际会的南方革命中心广州,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和分析,追求革命的真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张伯简的《南越游记—稚青日记》(共110篇),就是记录他在探索人生道路过程中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他在日记中记述说:“怎样才能走向光明的未来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在广州炎热的夏日,他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张居正、史可法等历史人物的著作以及爱国进步刊物。最终,张伯简和一批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为共同追求,成为站在时代潮流前列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勤工俭学主义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严酷的现实和民众的英勇斗争,更激发起张伯简的爱国热情。12月,张伯简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去了滇军医院的军需职务,离开广州到巴黎,加入留法勤工俭学行列,在巴黎“半工半读”,通过和欧洲无产阶级的接触,逐渐接近了马克思主义。加上一大批国内的同志也都在巴黎勤工俭学,其中包括周恩来、赵世炎、李立三、王若飞等,相互之间的交往也使张伯简更广泛、深刻领悟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有强大说服力和实践力的理论。
艰苦生活下的沉重劳动和紧张学习,使张伯简的健康大受损害。1921年下半年,在同志和战友的关心帮助下,他请假作短暂休息,借机到德国、奥地利参观考察。8月1日,他从柏林写给国内亲长赵星海的信中,谈到了他在国外做工学的艰苦生活。读了这封信尤其使我们对于他那时不愿沉湎于异国的“风月”,而要旅行德、奥追求真理观察世界形势,研究国际政治,努力提高自己无产阶级觉悟的向上精神,获得了鲜明感人的印象。1921年冬,他转赴德国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就在这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年末,张伯简积极参加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1922年6月,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创建了旅欧党组织,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也是云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一个来自祖国西南边疆的白族青年,就这样把自己汇入了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洪流,并为之而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一贯热心群众运动的张伯简,很快就由欧洲的群众运动想到了国内的革命斗争。他写信给云南学联,鼓励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同年秋,他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在体验与感受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火种笔如椽
张伯简自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这为他日后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丰富的革命斗争实践又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翔实的内容。张伯简不仅撰写理论作品,而且担任党中央出版部书记,担负党领导下的“国民通讯社”和《中国青年》《平民之友》《热血日报》《工人之路》等重要刊物的负责人,亲自编辑稿件。通过这些组织环节,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追求以更为广泛的方式宣传和传播。
张伯简1919年离开云南参加革命后,虽身居在外,但对云南的革命工作一直很关心。他启发引导、培养教育了一批在广州的大理籍青年,为红土高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激励和教育了一代白族青年参加争取民族解放的浴血斗争。1926年,他参加云南旅京、沪、汉、穗进步青年组织“新滇社”的领导工作,为云南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革命领导骨干。云南到广东从事滇军工作的同志要与党中央联系,也多由他进行引导。“白子将军”周保中入党前也曾受到张伯简的启示和帮助。1927年在汕头牺牲的王孝达同志,也是由张伯简分配到汕头地委工作的。特别是张伯简的故乡剑川,由于受其早期革命的影响,一批热血青年纷纷研究马克思主义,追求革命的真理,先后涌现出了以张子斋、欧根为典型代表的白族青年奔赴延安抗大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播者和组织者。在这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剑川白族进步青年纷纷拿起手中的笔和枪,积极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响应共产党的号召。
1924年秋,张伯简回到离别5年的祖国,在中央宣传部负责《向导》等党刊的送稿、印刷、发行工作,公开身份是应瞿秋白的邀请,担任上海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由于他的出色成绩,11月出任中共中央出版部书记。张伯简编写的《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和他的著作《社会进化简史》(1926年,时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组织部长的毛泽东读过这本书后认为“这是人民需要的书”),则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入浅出地宣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性大众读物,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追求革命的工农大众和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建设方面,张伯简同志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投身工运勇献身
1923年,张伯简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后, 取道西伯利亚回国。张伯简小时,曾遵父母命,与县城西门营兰先生之女订婚。回国后,双方父母曾函促他回乡完娶,他却没有按照亲友的意图回乡探亲。在张伯简纪念馆内有一封特殊的“退婚信”(《致岳家诸长者》1925年8月20日),张伯简在信中用三个言简意赅的理由阐述了自己有志于投身革命事业,无法奉双方父母之命完成婚约的决定。回国后的张伯简作为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直接投身到工人运动中,参加上海小沙渡纱厂的工人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并担任两广区委军委书记,负责军事工作,在斗争中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5年1月,中共中央、团中央分别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在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张伯简受党的委托,负责“四大”的事务工作。在团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伯简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并代理团中央工农部主任兼《平民之友》编辑。同年,张伯简参加上海中央机关和上海地委工作人员组织的公共支部的领导工作。“五卅”运动中,他还负责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的筹办工作。同年秋,党组织调张伯简到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军委书记。这时,他除参加工农运动外,还参加总工会《工人之路》的编辑出版工作。1926年,毛泽东筹办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时,聘请张伯简为教员。1926年8月,张伯简作为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全力投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正当他和同志们日夜筹划工作,领导群众开展斗争时,肺病大作,倒在伟大罢工斗争的火线上。党组织立即把他送往医院抢救,终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仅28岁。张伯简通过理论著述、舆论宣传、工运活动、军事斗争,成为了一个近乎全方位的从理论到实际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
[本文系2022年度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项目《大理籍中国共产党先驱人物日记和书信的收集、整理与研究》(2022MGC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