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局低轨卫星,美国星链感受到压力

中国版星链开足马力,越来越多国家求合作,美国压力爆棚

太空探索这条充满星辉的赛道上,中美之间的角逐已然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去年,两国都刷新了各自的年度航天发射记录,拉开了新一轮太空竞速的大幕。

美国凭借SpaceX的霸道升空率遥遥领先,中国则不甘示弱,积极寻找突破口,希望在未来以更高效的技术和更强大的火箭来缩短与对手的差距。

图片1、星链竞争对手出现,来自中国

先来看看美国的战绩。SpaceX以其狂飙突进的发射速度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在今年,仅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14次航天发射,其中13次由马斯克的SpaceX主导。马斯克本人也豪情满怀地定下了在年度内完成180次发射的目标,比去年的134次又大幅提升了一截。

那中国呢?2021年中国登顶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榜后,美国隔年就重夺榜首,这主要是受到火箭荷载的影响。但现在,中国已然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试车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报道称,这是中国首次实现三台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同时试车的壮举,其中包括两台120吨级和一台18吨级发动机。

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一直被视为开创可重复使用火箭时代的关键,因为它不仅具备强大的推力,还可以多次点火,为快速、密集的发射任务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提高试车效率,中国不仅能加快新火箭的组装和发射准备速度,同时也能显著降低航天发射的成本。

图片2、中国版星链开足马力

其实,自从美国星链在俄乌战争中展示出其卓越的战术潜力后,中国就意识到低轨道卫星互联网的战略价值。

所以,通过提高液氧煤油火箭的试车效率,以及加快推进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进程,就是中国在这个领域铺设自己的星链网络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在接下来的计划中,中国将通过长征系列火箭和一批新型商业火箭的联合出击,加强在航天发射数量上的优势。

其中,长征二号丁和长征三号乙作为成熟的经典型号,已准备好迎接更高密度的发射任务。而新型商业火箭如朱雀三号、谷神星二号、星云一号等,则将通过首飞进一步验证其技术可靠性,从而为以后更多样化的任务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备受瞩目的中国版“星链”卫星,也已经成功发射,旨在实现更高效的全球网络覆盖,使偏远地区、洋面船只以及军队都能获得高速互联网服务,还希望通过这一战略卡位,打破目前以星链为代表的美国企业对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垄断。

图片3、和中国合作的人变多,美国压力爆棚

正因如此,联合早报报道称,在技术发展的快车道上,中国似乎正在以某种“跳板”的方式,规划其未来的宇航蓝图。若一切按计划进行,今年下半年,中国的本土版“星链”或许将首次实现高密度组网。而这,显然让美国压力倍增。

报道还提到,中国率先推动的“千帆星座”计划,俨然成为了在低轨道卫星领域对马斯克“星链”垄断地位的一次有力挑战。

据介绍,“千帆星座”低轨道卫星网络计划将部署多达15000颗卫星,力争在2030年全面建成。而这一庞大的体系不仅用于覆盖中国本土,还计划通过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合作,为更广泛的地区提供高速互联网服务,尤其针对那些光纤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区域。

当前,巴西、哈萨克斯坦就已经将合作从陆地延伸到太空,与中国签署协议,计划共同研究如何利用卫星互联网改善当地通信条件。

可想而知,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计划发射超过4万3000颗低轨道卫星,协同配合可携带多颗卫星的火箭,共同打造出一幅令人震撼的太空蓝图。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