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主管的期刊《新型工业化》2025年第2期刊发绍兴市委书记施惠芳署名文章《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 奋力蹚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之路》。全文转载如下:
奋力蹚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浙江量身定制了“八八战略”的总纲领总方略。浙江省委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创造性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理念,为浙江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绍兴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主阵地,聚焦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4151”先进制造业强市计划,积极探索“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之路。
一、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绍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字经济为核心,以现代交通物流体系为动脉,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为支撑,加快构建绍兴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传承振兴两大经典产业。深入实施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做大做强黄酒、珍珠两大优势产业,不断擦亮绍兴历史经典产业金名片。特别是黄酒产业,绍兴出台《绍兴黄酒保护和发展条例》,深化“五个一”改革攻坚行动,打好立法保护、企业提升、工艺精进、产品创新、宣传营销、文旅融合等组合拳,推动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黄酒文化高水平传承,全力打造黄酒产业最具活力主产区、黄酒文化传承发展引领区。2023年全市黄酒产业产值达45亿元,规上企业销售额、利润额分别占全国的42%和59%。
二是改造提升三大传统产业。绍兴的传统产业占据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也较早经历转型的“阵痛”。绍兴大力推动纺织印染、化工、金属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绍兴路径。特别是纺织产业,是绍兴最具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绍兴正在以成功创建环杭州湾现代纺织服装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契机,提速推动绍兴纺织时尚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全力打造全球纺织产业总部经济集聚地、创意设计策源地、新质业态先发地、商贸会展主阵地。2023年全市纺织产业产值达2227亿元,在中国民营经济论坛发布的全国百强产业集群报告中,绍兴现代纺织产业集群位列第17位。
三是培育壮大六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创新驱动、招商强链、平台提升、企业提质等工程,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综合交通、智能家居、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绍兴主动抢抓战略机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深化产业链精准招商,成功引进芯联集成、长电科技、豪威科技、比亚迪半导体等一批优质企业,吸引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130余家,形成集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于一体的全产业链,2023年全市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50亿元,正在全力打造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
四是前瞻布局五大未来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优先发展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氢能储能、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五大产业,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特别是低空经济,绍兴壮大首批“国家级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先发优势,制定实施低空经济空域网、基建网、产业网、飞服网等系列专项规划,培育了万丰奥特、赛思倍斯等一批重点企业,落地了纵横股份、一电航空等一批重大项目,初步构建了以通用飞机、无人机和低轨卫星为核心,以装备制造、新材料和下游应用为支撑的“机、星、器、材、用”协同发展格局,目前正在努力打造全国智能航空产业集聚区、长三角城市空中交通先行区、浙江省低空经济融合应用示范区,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星空之城”。2023年全市低空经济总产值超100亿元。
二、锚定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把牢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绍兴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把先进制造作为切入点、着力点、突破点,大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一是以创新驱动高端化转型。以浙江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引领力,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连续四年领跑全省,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建立健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969家。高标准建设绍兴科创走廊2.0版,高水平打造鉴水、金柯桥、镜湖、滨海、曹娥江五大科技城,扎实推进十大创新基地、十大创新设施、十大标杆性共建研究院建设,获全省“科技创新鼎”。深入实施“名士之乡”英才计划,出台《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全市域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工信部“国家重点人才项目”入选数连续三年领跑全省。
二是以数字赋能智能化升级。统筹抓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功创建海峡两岸(绍兴)数字产业合作区,入选国家“双千兆”网络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全面推广织造印染、电机、轴承、袜业、智能厨电5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累计服务市内外中小企业9000余家,接入生产制造设备3万台,综合降低中小企业生产成本13.5%,平均提高效益22%以上,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分行业分领域梯次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累计完成33个细分行业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已基本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体系,着力打造区域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2家,建成省级“未来工厂”9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5G工厂9家。
三是以“双碳”引领绿色化发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升绍兴制造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持续深化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全面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循环低碳示范项目建设,“医化园区高COD废液和固废资源化利用”获批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生物质等清洁能源,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已占全市电力装机总量的86.6%。深化“高耗低效”企业整治,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引导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十四五”以来,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7%、降幅居全省第1位。特别是纺织印染领域,绍兴坚持“绿色高端、世界领先”,强化标准管控,执行严于国家行业要求的108条标准,建设全国首个“碳足迹”数字管理平台,形成国内最大的印染废水集中预处理能力,有力促进了纺织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三、培育雁阵式企业梯队,着力壮大新型工业化发展主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绍兴深入推进制造业企业“长高长壮”计划,建立健全“起跑”“加速”“冲刺”三个梯度培育库,着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是“链主企业”领航。深入实施“雄鹰行动”,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工作机制省级试点,通过育梯队、强政策、优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链群主导力的优质主体。强化外部招引,按照“高大上、链群配”思路,积极招引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头部企业和龙头项目。注重内生挖潜,出台促进制造业内生项目建设若干意见,多模式打造链主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合作、协同配套。1家企业入围“2024年世界500强”,4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入围“2024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链主”企业,累计培育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9家。
二是“上市企业”强体。深入实施“凤凰行动”2.0版,扎实推进“上市公司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省级试点,用足用好上市公司项目意向、税额税源、政策评估、诉求问题、意见建议“五本账”,持续完善全方位服务机制,积极引导优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壮大资本市场“绍兴板块”。目前,全市累计实现上市公司102家,其中境内A股上市公司81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3位,三花智控、新和成、晶盛机电等企业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龙头。
三是“专精特新”筑基。深入开展优质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制定实施《关于大力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围绕“进榜、返榜、稳榜、金榜”四张榜单,引导中小企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发展,持续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252家,氟精细化工、滚动轴承、智能集成灶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四、构建全市域联动格局,着力拓展新型工业化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绍兴坚持“一盘棋”理念,强化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努力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等方面“成长的烦恼”,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空间、搭建更优平台。
一是力推产业跨域整合。以开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省级试点为契机,扎实推进印染化工产业跨行政区集聚提升,引导越城区印染企业搬至柯桥区印染集聚区,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引导越城区化工企业集聚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大化工产业上下游配套、左右端协同优势。通过跨域整合,累计腾退用地1万余亩,产业集中度由65%提升至80%。同时,抓好腾退空间利用,高标准实施产业有机更新,全力打造以“泛半导体+”产业为主体的“绍芯谷”。
二是狠抓工业全域治理。以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牵引,坚持“边治理、边开发、边集聚”,深入实施工业空间全域升级行动,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迭代升级“一码管地”应用,综合运用政策引导、政府收储、二次开发、亩均倒逼激励等方式,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盘活,全面提升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全力拓展城市发展、产业提升战略空间。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治理低效用地8.57万亩,涉及企业1.4万家,占全市工业用地总量的24%;统筹推进百亩以上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治理25块,总面积超5000亩。
三是强化平台多域协同。以打造高能级平台为目标,突出整合、提升两条路径,推动各类平台高效能运行、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绍兴滨海新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2个引领型平台,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上虞曹娥江经济开发区、诸暨经济开发区、嵊州经济开发区、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6个骨干型平台,N个若干特色基础型平台,构建形成“2+6+N”平台体系。科学优化产业布局,每个平台明确2~3个主导产业,形成科学分工、错位互补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成功创建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智能视觉四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在商务部最新公布的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中,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居第24位、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居第60位。
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放大新型工业化发展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绍兴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绍兴把扩大开放作为突破口,以国际视野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着力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一是开辟企业出海新通道。深入实施“2335”外贸保稳提质行动,深化“十业百展千企”拓市场攻坚,持续放大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等国家级开放平台综合效应,2023年外贸进出口突破4000亿元大关,出口占全国份额提高到16‰以上。持续深化“丝路领航”计划,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累计培育178家跨国公司,12家企业入选浙江省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名单。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域外投资、扩大海外布局,比如海亮集团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地投资建厂,共设立12个海外生产基地。全面加强海外仓布局、完善海外仓网络,建成7个省级、市级公共海外仓。积极培育会展经济新增长点,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世界布商大会、中日韩工商大会,获评“2023年度中国最佳会展目的地城市”。
二是扩大本土品牌影响力。以“品字标”浙江制造为载体,大力实施“千企创牌”工程,累计培育“品字标”企业353家,13个品牌入选“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榜单,品牌总价值突破千亿元,成功入选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坚持“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质量提升方案,推动集成电路、现代纺织与服装、数控机床、环保装备等4条产业链入围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入选数居全省第一。开展质量认证“小而美”国际互认合作,累计互认104张,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产品达到222种。加强重点产业标准化建设,获批筹建绍兴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绍兴酒”被列入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产品清单,2023年绍兴黄酒出口增长216.2%,再现“越酒行天下”盛景。
三是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全面对接国际经贸规则,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服务联盟作用,完善对外开放服务保障体系,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集成改革,探索构建“能调不裁、能裁不诉”的“枫桥式”知识产权保护治理框架,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全国市域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获批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绍兴分中心。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设立市县两级“1+7”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入选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重大政策措施公平竞争审查会审、公平竞争指数等国家级试点。出台民营经济新政“33条”,高规格开展“爱企”系列行动,深化“枫桥式”护企优商模式,迭代“越快兑”平台,强化惠企资金直兑快兑预兑,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满意度,在2023年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