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辛波斯卡曾写道:“爱情需要站在同一级台阶上对视,才能看清彼此瞳孔里的星光”。
在影视作品中,身份的对位与流动往往成为情感关系的隐秘锁钥。
今天推荐的三部剧集《正常人》《毕业》《过把瘾》,聊得不是造梦,而是亲密关系中最具共鸣的真相——唯有动态平衡的身份坐标系,才能真正抵达灵魂共振。
一、《过把瘾》:90年代的爱情解剖课
豆瓣9.4|国产剧
小时候电视里播《过把瘾》时,只是看吵吵闹闹发懵,被剧中菜刀抵喉逼问“爱不爱我”的镜头吓到,根本不懂所爱必伤。
后来偶尔又听到主题曲里唱,“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又看了王朔小说,五味杂陈,若懂了“糊涂的爱”何来婚姻的荒诞。
90年代的筒子楼里,杜梅(江珊饰)用粉笔把“爱”字写满整块黑板时,方言(王志文饰)正蹲在楼道里修自行车,油污蹭脏了印着“先进工作者”的搪瓷缸。
邻居总笑话他们是“作精配混子”,却没人看见杜梅偷偷把方言的破袜子补成对称的蝴蝶结。
“要那么多家具干嘛?只要你爱我,有张床就行。”
新婚夜,杜梅在空荡荡的教室婚房里写下满黑板“爱”字,方言却盯着天花板说:“这字离近了看会花。”
两个人的婚姻,就如筒子楼里永远拧不紧的水管。可结尾,散不了,拉扯半辈子还得一起过。
小剧锐评:
《过把瘾》的先锋性在于它撕掉了爱情剧的遮羞布。杜梅的“作”与方言的“冷”,实则是中国式婚姻的AB面——一个渴望用爱填满安全感黑洞,一个恐惧被情感吞噬自我。
30年后再看,满屏弹幕“我妈也这样”“历史总是相似”,证明这剂苦药至今仍对症。
二、《正常人》:疼痛青春的精神显微镜
豆瓣8.8|爱尔兰剧
玛丽安与康奈尔,一个家住城堡却在学校不受待见,一个成绩优异但只能穿二手运动鞋,加一起凑不出两个“正常人”。
在爱尔兰小镇的高中走廊,他们的爱情始于康奈尔替玛丽安捡起掉落的文具,终于大学宿舍里相互撕咬又疗愈的关系。
康奈尔每次路过玛丽安家族城堡般的别墅时都会加快脚步,仿佛那些花岗岩外墙会吸走他鞋底的廉价橡胶。
这部剧用残酷的细腻,呈现了两个破碎灵魂如何通过伤害确认彼此。
在外人眼中,他们是“怪胎”和“清洁工的儿子”,但因为彼此,才能感受“你让我觉得自己是正常人。”
文学爱好者看此剧会狂喜,比如:玛丽安读《德米安》时划下的“鸟破壳而出”段落,暗示她试图挣脱原生家庭的精神牢笼。
小剧锐评:
《正常人》的妙,在于它拒绝将爱情浪漫化为救赎。玛丽安与康奈尔的关系像两面破碎的镜子,彼此映照出原生家庭的创伤与社会阶层的割裂。他们的分离不是因外力阻挠,而是清醒意识到“有些人只能陪你走到这里”。
三、《毕业》:身份镜像中的教育困境与爱情突围
豆瓣8.9|韩剧
在首尔大峙洞补习街的日光灯下,徐惠珍(郑丽媛 饰)与李俊浩(魏嘏隽 饰)的师生关系经历了十年倒转:
曾经的补习班明星教师沦为机械化的“提分机器”,而当年的学生却带着文学理想归来成为同事。
他不是来搅乱她的职场的,他是来给她上人生一课的,包括所谓爱情。靠卷成王的时代,李俊浩竟坚持不以考分为目的,而是以自然阅读来感染学生。
其中有一集:徐惠珍因试题泄密遭家长围攻,李俊浩挺身而出谎称自己是泄密者。
两人被锁在堆满模拟卷的仓库,徐惠珍忽然发现十年前自己给他批改的作文《我的梦想》——当年她嘲笑这是“幼稚的空想”,如今却成为支撑她对抗行业黑幕的精神火种。
而两个人理念由分歧变成统一的过程,也是两个成年人三观相印,信赖彼此必然相亲的例子。
终极启示:爱情是照妖镜,照见我们最不堪的真心
《过把瘾》告诉我们,婚姻的杀手不是出轨而是倦怠;《正常人》揭示爱情无法治愈原生家庭的痕;《毕业》则撕开应试教育下情感教育的荒漠。这三部剧像三把柳叶刀,剖开爱情幻象下的血管、神经与病灶。
我是小剧,明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