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求医问药热度攀升,莫让技术变“滥用”工具

AI划重点 · 全文约1039字,阅读需3分钟

1.近期,AI工具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引发关注,有患者带着AI工具的查阅结果质疑医生治疗方案,发现AI意见正确。

2.然而,AI虽然能快速分析数据,但无法像人类医生一样全面细致地判断病情,尤其对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用药难以满足需求。

3.从法律责任层面,AI开处方难以界定责任,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认定和赔偿机制难以有效运行,患者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4.事实上,早在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已明确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5.使用AI医疗服务时,需保持理性和谨慎,AI医疗建议仅供参考,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近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有患者带着AI工具的查阅结果,“质疑”医生的治疗方案,结果竟发现AI的意见是对的,对此有医学博主自嘲“天塌了”。

AI真的能取代医生开药方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AI虽然能够快速分析数据,但它无法像人类医生一样,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判断。
尤其是对于慢性病患者的个性化用药,AI更是难以满足其复杂的需求。以糖尿病患者为例,病情往往会受到饮食、运动、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而AI很难做到如此精准的把控。
法律责任层面,由于AI不是独立的医疗行为主体,没有处方权,也无法承担法律责任,按照“谁开处方谁负责”的原则,当AI开处方时很难界定是AI研发方、使用方还是其他相关方的责任,一旦AI自动生成的处方,出现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成为难题,就会使得后续的责任追溯和赔偿机制难以有效运行,患者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从医保基金安全层面来考量,虚假处方、乱开药方等现象严重威胁着医保基金的安全。AI自动生成处方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骗取医保基金的工具。
这一地严禁AI自动生成处方
就在这几天,湖南省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引发热议。
事实上,早在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就曾明确规定,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使用AI进行医疗服务时,要保持理性和谨慎
虽然AI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确实正在不断扩展,它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但AI不能替代医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缺乏对患者和家属的人文关怀。
医疗过程不仅是治疗疾病,还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建立情感链接,而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无法实现的。
同时,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还涉及法律与伦理问题,比如 AI 系统的决策过程是否透明、可解释,患者的数据隐私如何保护等,这些问题都亟待在AI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
在使用AI医疗服务时,大家也要保持理性和谨慎。AI医疗建议仅供参考,绝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让医生进行全面、专业的检查和诊断。对于AI给出的医疗信息,我们要认识到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不能盲目相信。
AI技术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但我们必须正确看待和使用它,不能让其取代医生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因过度依赖而忽视自身健康。
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时刻牢记,生命至上,医疗安全不容小觑。


来源 | 北京青年报、浙江日报
编辑 | 姜玉函
责编 | 李雪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