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赛道。低空经济的崛起,意味着无人机物流的“智”变,空中游览的“新”趣,应急救援的“速”达。而低空经济的“展翅高飞”,离不开气象的“保驾护航”。南京市气象局不断加强核心技术创新,着力提升气象支撑和服务保障低空经济发展能力,护航低空经济“高飞”。2024年11月2日10时,在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西江基地,一架无人机正缓缓起飞,地面工作平台显示屏中的风力、湿度、温度等数据则相应跟随跳动与更新。
在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西江基地,一架无人机缓缓起飞,这是南京市气象局正在开展低空气象观测试验。
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无人机跨江飞行气象观测,以浦口试验区为起点、江心洲为终点,飞行区域覆盖老山、长江、夹江等,收集0—1千米梯度气象数据,为南京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低空气象综合观测布局以及飞行气象观测仪器制造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建立低空适飞气象条件业务规范、研发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低空交通运行航路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技术。南京有着丰富的气象研究资源,除了无人机试验,还有一座200多米高的梯度风铁塔和拥有百年历史的国家基准气候站,这也是我国第一家探空站,可直接观测低空气象情况。南京市气象局还拥有全国领先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具备0—10天逐小时无缝隙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能力;拥有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雨滴谱等丰富的气象设备,可实现水平分辨率城区4公里、郊区6.2公里的精准预报。以设施为基础,辅以加密探测,可为低空气象保障提供较好的观测基础。2024年5月,《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发布,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低空分层次气象观测站点,逐步建立城市微气象观测预报体系。南京市气象局整合内外资源,梳理出可用于低空气象观测的自动站215个、雷达探测设备93部、数据9大类上万条,整合为“高精度、多要素、立体化、分钟级、全覆盖”南京低空气象数字底座。2024年11月1日,南京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南京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被接入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为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气象保障。该平台具备强大的预报预警功能,能够满足不同飞行场景的需求,提供从2周内的逐日到分钟级的精确预报,水平分辨率可达2.5千米至500米,垂直分辨率则能达到1千米至50米。此外,还可开展不同航线飞行活动气象环境评估,实现精准放飞、安全调度。该平台自接入南京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运行管理中心以来,为日均1000余架次的低空飞行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南京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平台
以该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基于数字孪生的特大城市立体交通气象保障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获评城市气象科技联盟“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和特别优秀奖,获江苏省“数据要素×”大赛气象赛道一等奖,入围“数据要素×”全国总决赛气象服务赛道十强并获得最具发展潜力奖,获评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要素×”典型案例。随着“南京低空飞行气象保障平台”投入使用,南京低空气象科技创新基地也正式成立,将在建立低空适飞气象条件业务规范、研发精细化气象预报技术、推进成果业务应用等方面发挥作用。坚持协同发展,才能合作共赢。南京市气象局围绕低空气象保障关键技术难点,发挥气象数据、科技两方面的行业优势,联合海事、交通等多部门共同开展科学实验、数据共享、技术研究、标准制定等工作。以低空气象服务工作为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锻炼了一批科技业务人才,强化了南京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创新发展根基。
未来已来。南京市气象局将因地制宜,创造独特创新“打法”,以多方合作为依托、基地建设为载体、观测试验为基础、平台完善为抓手,通过低空气象监测网络,归集多源观测信息,通过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研发推出水平间距百米级、低空垂直间距十米级、时间间隔分钟级的精细化气象实况分析系统和预报产品,为低空经济实际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产品。
编辑:于桐 苗艳丽 丁继武
发布:刷克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