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军与专栏作家曹然在杜布罗夫尼克“君临城”
由腾讯新闻、腾讯汽车和微观映像纪录片工作室共同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去远方》第一季《穿越巴尔干的山与海》正式定档3月3日,在腾讯新闻,腾讯网独家播出。
《去远方》是一个公路片类型的纪录片。在路线选择上,第一季选择了中国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巴尔干地区。
熟悉,是因为这片土地与中国有着深厚的联系,曾几何时,中国和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南斯拉夫,无论是官方往来还是民间交流,都十分密切。南斯拉夫人民抗击法西斯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至今仍深深打动着中国观众。这儿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揭开了过去一个世纪波澜壮阔人类历史的序幕。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被称为“世界心脏”的地方也在东西方的碰撞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去发现和探索。
系列纪录片《去远方》的第一季《穿越巴尔干的山与海》,观众将在屏幕上跟随主持人戴军,走进巴尔干,畅游五个前南斯拉夫国家,领略这片历史悠久、风光独特、文化丰厚的土地,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当中,一览这个地区跌宕起伏的复杂历史以及今天它在全球化中的流变革新,展现它未来的种种可能性。
主持人戴军原本抱着“见更多人,听更多的故事”的初衷出发,他挑战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探寻世界和人类的奇妙,在旅途中携旧友,也结新朋;从音乐,到美食;从乡村,到城市……对异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将观感与观众分享,以期引起共鸣。作为一部公路片,这一程将以汽车乘客的视角,尽展巴尔干半岛的迷人风光和绮丽人文。旅途中,戴军和他的新老朋友们,还会探讨汽车文化,观众将看到,凭借电池、电机、电控等技术的突破,随着“一带一路”向欧洲的延伸,中国新能源车的身影已成巴尔干半岛公路旅行中一道灿然景致。
纪录片从曾经的“冷战”最前沿、位于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的边界上的“摩根线”出发,由斯洛文尼亚的学者、艺术家带领,深入体验当地的独特文化生活——音乐、饮食和节庆,从五百年前出版第一本斯洛文尼亚语书籍,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图书之都”,这个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年轻国家对文化的尊重令人动容,这一视角贯穿《去远方》的始终。
戴军、曹然与当地艺术家萨沙
继续向南,在萨拉热窝,一位波黑出生长大的年轻艺术家萨沙领着戴军和摄制组,走访曾经的战场,探讨波斯尼亚在内战期间的民族冲突以及城市的变迁。波黑电影导演亚思明·杜拉科维奇为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创立了主题博物馆,走进这里,仿佛穿过岁月回到惊心动魄的昔日,感受到波斯尼亚人民对多元文化共存的渴望。
戴军在克罗地亚科尔丘拉岛
在克罗地亚探访马可·波罗出生地,一路饱览亚得里亚海沿岸的顶级风景,经过《权力的游戏》的外景地,有着千年历史的斯普利特,匹敌威尼斯的杜布罗夫尼克,展现的是一幅文明不断交替变幻的画卷。从威尼斯、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到南斯拉夫的变迁为这片土地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历史遗迹和无以尽数的传奇故事,也给人带来启示和反思。
这些过往今来在南斯拉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1945年的传世之作《德里纳河上的桥》中得到了生动描绘。摄制组探访了安德里奇的故乡和作为小说背景的波黑古城维舍格勒。通过桥梁的视角,安德里奇研究者们回顾几个世纪以来帝国的交替,为观众理解20世纪的重大事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背景和阐释。
黑山共和国科托尔
英国诗人拜伦称之为“山与海最美的相遇”的黑山共和国,更是步步惊艳,从科托尔出发后,会先穿越著名的发夹弯路——这是一条有着25个急转弯道,能让驾驶者肾上腺素狂升的道路,这是由奥匈帝国于1879年到1884年建造的,一路通往黑山旧皇朝的首都采蒂涅。从科托尔到古都采蒂涅,无论在王公贵族或山民身上,史诗的风采依旧,信仰的力量仍在。
最后,回到南斯拉夫曾经的心脏——贝尔格莱德。在南斯拉夫电影资料馆,穿过中国观众熟悉的那些银幕形象—瓦尔特、老虎,回顾贝尔格莱德街头曾经的硝烟,历经艰难的转型,他们探索过去和未来,创造出富有活力的欧洲新都市。
旅行是一个演示新价值观的路径。这不仅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与自己、他人和世界对话的窗口。在旅途中去经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同时也能够传达出,中国人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从不会缺乏共情与共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