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视界|卫星图+实景打卡两个“中关村” 感受协同发展成果

AI划重点 · 全文约1625字,阅读需5分钟

1.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周年,京津两个直辖市在协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位于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目前已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800余家。

3.与此同时,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超过5800家,北京来津企业占比超20%。

4.两个“中关村”正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开花,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1周年。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而言,京津两个直辖市是重要的支点。

有着科技创新“金名片”之称的中关村,

将创新的“种子”播撒至天津宝坻、滨海等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图片

京津中关村科技城

图片

这是2014年拍摄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动工前卫星影像图。

图片

这是2024年拍摄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卫星影像图。

位于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是中关村在京外的首个重资产投资项目,承载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双重使命。北京中关村带资金、带品牌、带项目、带团队、带理念来到这里,打造出了“类中关村”生态。

图片

这是2月24日拍摄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这是2月24日拍摄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这是2月24日拍摄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这座总规划面积约14.5平方公里的新城正加速崛起。

图片

在位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对一款矿井无人巡查机器人进行调试(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图片

在位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研发人员在智能研发中心内办公(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图片

在位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检测(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目前,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已累计注册市场主体1800余家,培育出27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雏鹰企业、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种子企业以及4家瞪羚企业,初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四大产业集群。

图片

在位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中科拜克(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人员在生物制剂车间工作(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图片

在位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中科拜克(天津)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实验人员在检验生物制品蛋白分子量(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图片

在位于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拍摄的一款轨道式无人值守机器人(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图片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图片

这是2024年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卫星影像图。

图片

这是2月20日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这是2月20日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渤海湾畔,三河汇海。一栋栋红砖小楼,见证“小渔村”变“中关村”。

这里是京津两地携手共建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和科技服务业“3+1”产业定位,致力培育更多科技领军企业。

图片

在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互相交流(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在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植物工厂内测量生长数据(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在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调试大型金属3D打印机(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目前,园区累计注册企业超过5800家,北京来津企业占比超20%,并为其中110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和应用场景支持,实现了“北京研发、天津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近年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创新主体活力也得到持续增强,科技型企业数量逐年增长,研发人员占整体从业人员一半以上。

图片

在位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峰成医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分析实验室内工作(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这是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内一景(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培育的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准备对无人机进行调试(2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图片

这是2月20日拍摄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北京中关村的“物理空间”向这里延伸,

吸引创新“候鸟”前来“筑巢”,

也使创新的“种子”成长为“大树”。

京津携手创立的两个“中关村”

正不断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记者:李然 孙凡越

编辑:伍婧丹 高巍 韩晔

遥感数据与技术支持:黄博涵

新华社摄影部 天津分社 安徽分社 联合制作

鸣谢:星图地球今日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