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能否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决定了能否在未来发展和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
2月27日,深圳市两会胜利闭幕。近几天,各界都关注到深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圳将主动适应并引领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深圳要抢先在科技浪潮中冲在前的宣示。
然而,我注意到,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还出现了一个与“冲”、“快”意思相反的词——“耐心”。
“耐心”是以“耐心资本”的概念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的。深圳市市长覃伟中在报告中指出,“鼓励发展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支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耐心资本,意在引导资本做“时间的朋友”,不受短期市场波动的干扰,放眼长远,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在全球科技竞赛中,这种耐心并非保守,而是基于对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
过去,深圳凭借“深圳速度”创造了瞩目发展,在科技创新领域高歌猛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城市也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创新生态和创投氛围。
然而,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周期越来越长,风险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算法优化、算力提升、数据资源整合等关键环节,如果投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有潜力的项目就会因缺乏长期培育资金而举步维艰。
众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对此提出意见建议,指出进一步设立专项基金、延长投资存续期,并探索“投补联动”“投贷联动”等机制,形成“耐心政府—耐心资本—耐心社会”的良性循环,给中小型科技企业“慢下来”深耕、沉淀的底气。
其实,不仅是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成长同样需要时间和耐心。
日前,深圳还专门召开“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应届毕业生来深圳求职免费住宿延长至15天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降低人才落地成本;并且宣布将采取有针对性的超常规措施,强化人才合作协作协同。
这种“用时间培育人才,用生态留住人才”的策略,也是和耐心资本的逻辑一脉相承。
鼓励资本成为科学家与创业者的“长期合伙人”,这与此前传统风投追求快速退出截然不同——将“耐心资本”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是要促使资本、政府、社会各方形成合力,以更加包容、耐心的态度,支持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吸引更多长期资本进入深圳市场,为创新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发展机会,为深圳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耐心资本”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同样需要“耐心”。比如,面对资本耐心与考核周期的冲突,有委员就建议取消对赌条款、延长回购周期、配套容错机制等;长周期的投入,也需要避免因经济波动导致政策“急刹车”。重重挑战,都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各方协同合作、持续发力。
耐心资本是创新的历史产物,高格局强务实才能推动大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对“耐心资本”加大重视,这是对当前发展形势的清醒认知。当土地红利、人口红利渐退,唯有以“时间复利”重塑创新生态,才能在全球科技革命中保持领跑。
曾经“三天一层楼”的深圳,将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创造更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