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正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巨大压力。
2.时间银行是一种志愿服务和社区互助机制,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时间银行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
3.然而,时间银行在实际推广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志愿者群体结构不均衡、服务难匹配问题。
4.为此,时间银行需要加速成长,吸引更多年轻志愿者参与,提高服务覆盖率和可持续性。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时间银行”是一种志愿服务和社区互助机制。当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时间银行”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
图文|“新闻叙述:原理与创新”课程优秀作业
郝悦冰 黄倩
传播策划|许欣南
责编|高磊 黄玺澄
指导老师|王辰瑶
秦淮区夫子庙街道的一间老屋里,83岁的李荣才颤巍巍地翻开一本泛黄的相册。
照片中的他身着海员制服,身后是阿尔及利亚的港口和东德的雪景。“我这辈子全交给大海了。”他摩挲着照片,对我们说。如今,这位曾经的远洋轮机长独自生活,用一台老人机听广播,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女儿在另一个城区工作,每周通一次电话。老人的孤独,像一片无声的海。打破这片寂静的,是“时间银行”志愿者的叩门声。
李荣才的海员证
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有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老年人社区养老,3%老年人“高端康养”,在涉及养老问题的诸多挑战中,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老人成为了最为突出的问题,占比高达57.5%。传统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巨大压力,家庭赡养的重担日益加重,在此背景下,“时间银行”这一新型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
“时间银行”是一种志愿服务和社区互助机制。当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时间银行”按照一定规则记录储存服务时间。等志愿者年老需要帮助时,可以从中提取时间兑换相应服务。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首次提出了时间银行概念。1998年,这一概念被引入中国。1999年,第一家“时间银行”在上海创办。2008年后,“时间银行”加速在全国扩展,目前已覆盖了31个省份,成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时间银行发展研究报告》也曾高度肯定“时间银行”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三条道路。
2022年1月,南京市率先建成市级层面的统一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系统。据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南京市已建成12个区级管理中心、1400余个街(镇)、社(村)服务点,覆盖99%以上城乡社区。服务25万老人,完成订单108万个,开展宣传活动、服务活动2.6万余场。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超6.9万人,注册团体志愿者359个。
时间银行是否提高了南京老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走进了南京市不同社区的老年人群体。
“志愿队伍真是好!”
85岁的失独老人牛贵荣奶奶,现独自居住在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她的亲戚全生活在北京。她平日里主要以手机为伴,常在手机上刷一些养生、唱歌、人生智慧主题的视频。“时间银行”丰富了她手机以外的生活。
作为“时间银行”的“老用户”,牛奶奶通常会直接到社区养老服务点去申请服务,或者打电话“下单”。她说:“因为心脏不是很好,所以自己去看牙害怕,请他们(志愿者)帮忙陪着去看;每个月还会让志愿者帮我购买吃的用的,解决了我自己购物的困难;手机出现什么问题的话,也是请教志愿者。”平日里牛奶奶还会参加社区老年大学组织的手工制作等活动,她感慨说这类活动的确丰富了自己的精神生活。
栖霞区燕子矶街道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服务点
80岁的吴邦英奶奶居住在栖霞区尧化街道王子楼社区,也是“时间银行”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她曾有过5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如今也体会到被帮助的温暖。她感慨地说:“志愿队伍真是好!我8月份不舒服,社区的两个小领导还专门买东西来看我,让我很感动。”
同样感受到这份温暖的,还有为老人服务的志愿者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的志愿者柏璐回忆了一次难忘的经历:“有一天,我接到一个帮老人买药的单子。电话确认后,他说急需芬必得,可当时正值疫情,这种药非常紧俏,药房里根本买不到。老人高烧迷糊,他的儿子也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我赶紧回家拿出自己的备用药送过去,让他先应急。后来,他儿子感动得跪下来感谢我,吓到我了。我连忙扶起他说,‘这只是举手之劳,别放在心上。’”
“精神慰藉”成为必需品
孤独、缺少陪伴是许多老年人的最大困扰。“逢年过节的时候肯定要想亲人,我的老伴和我的儿子都不在了,过年过节的时候心情就很不好”,当被问及是否会感到孤独时,牛贵荣奶奶坦言。在老年人的日常需求中,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之外,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往往是他们最为迫切的渴望。
宋桂香今年69岁,居住在浦口区江浦街道,2018年成为南京市第一批养老服务志愿者。6年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790个小时,是南京市养老服务五星志愿者。她透露:“老年人还是很需要陪伴的,只是嘴上不说,也不想麻烦别人。很多次服务结束后,老人家都会拉着志愿者的手,不舍得志愿者离开,哭诉自己缺少陪伴。这种情况的背后反映出很多问题,包括家庭关系问题、子女忙等等。”
宋桂香在志愿者排行榜位列第8位
“时间银行”服务为这些老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精神慰藉。尽管智能手机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让老人与远方的亲人保持联系,但面对面交流的在场与连接无法替代。
“所以每逢过年过节,就会在手机上找人聊聊,也跟他们志愿者聊聊,有的时候(志愿者)还说下个礼拜来看我”,曾下单“精神慰藉”服务的牛贵荣奶奶边说边展示自己的微信界面给我们看。
“独居的老人,很多时候他一个人在家,是没有人跟他交流的,所以说他们其实很迫切地希望是有人跟他说话。子女可能也就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来一趟,平时我们去的频次可能要比他的子女多得多”,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社区负责人告诉我们。
现实挑战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都是困难的,“时间银行”也是如此。
尽管时间银行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养老互助解决方案,已在南京多个社区取得成效,但我们也了解到,这种模式在实际推广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最突出的是志愿者群体结构不均衡、服务难匹配问题。栖霞区燕子矶街道负责人透露,虽然社区每年会挖掘50到100多位的志愿者,但大多数志愿者集中在50至70岁的低龄老年人群体,而年轻志愿者的参与率偏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谈到其中缘由她说:“青年人未必懂得如何与老年人相处,也不确定几十年后是否能兑换服务,因此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较低。但是对于50多岁的人来说,他们就很接近需要兑换养老服务的年龄段。”也就是说,服务供给相比于服务需求来说是严重不足的。目前不仅志愿者数量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也缺乏能长期提供服务的志愿者。由于服务订单的接单机制多为志愿者自主选择,导致部分订单无人接取。
不少受访志愿者都提到:“我们需要更多年轻志愿者的参与,但他们通常更倾向于短期服务,难以长期维持。”
志愿者柏璐说:“有些任务,比如推轮椅或搬抬老人,单靠我一个人无法完成,还需要额外协调他人配合,增加了服务的复杂性。”
秦淮区养老服务志愿者上门探访独居老人
当前“时间银行”的政策设计也存在一定覆盖盲区。如“时间银行”以年龄画线,只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志愿服务,这就导致一些有实际需求但年龄没达线的老人无法受惠于这一项目。
比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东水关社区有1200多个独居老人,78岁独居的张奶奶因为身体不好,难以独自完成所有家务。她提到,“80岁以下的老人不能享受每个月的免费服务时间,家里的卫生没人打扫,我们的需求没有被覆盖到”。
此外,“时间银行”理念的公众认知和接受度还远不够。一些需要时间银行服务的老人会感到“不好意思”,觉得“麻烦了别人”,一些参与其中的志愿者自己也不清楚这个项目的时间兑换机制。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友华教授在其文章中指出,时间银行是一种特殊且复杂的信用产品,类似于延期支付的信用支票,其可持续运行依赖于多种条件,包括承接机构的丰富资源,高公信力和强运营能力,人口的可持续性,覆盖区域的广泛性,等等。
我们与“时间银行”的志愿者一同走进李荣才家,看到志愿者陪他聊天的情景。“李爷爷年轻的时候真的很精神”,志愿者看着李荣才的旧照惊讶道。“那时候我还是个22岁的小伙子”,李荣才将照片翻转到背面去看留影日期:1965年5月,“全世界到处跑,一直住在船上,美洲、非洲都去过”。这次交谈似乎勾起了独居老船长内心深处的回忆。
虽然志愿者们尽心帮助,但服务时间通常只有半小时左右。像李荣才这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通常不愿麻烦别人,他说:“我不太会打电话给社区,他们也很忙。”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单是夫子庙街道东水关社区的独居老人就多达1200余人,社区网格员和志愿者的数量远不足以满足老人的需求。即便高龄老人也只能每周享受1-2次的陪伴。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时间银行”这一温暖养老新模式自身也要加速成长,才能跑赢老龄化趋势,达到志愿者更多,惠及面更大的良性发展阶段。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 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欢迎您通过投稿、提供线索等方式,和我们一起,在宏大叙事里找到微观中国!联系方式:wechinatengx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