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持续向上,这一大背景下,中国车企密集启动产品、技术出海新周期。继比亚迪宣布匈牙利工厂奠基、蔚来欧洲换电站突破50座后,2025年2月26日,领克08 EM-P以52995欧元(约合人民币40.4万元)的起售价登陆欧洲,成为首款WLTP工况纯电续航突破200km的中国品牌插混车型。这场由插混技术、智能座舱和本土化供应链共同驱动的出海浪潮,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
从市场来看,大众途观PHEV欧洲起售价约4.8万欧元,宝马X5插混版约9.8万欧元。领克08 EM-P以5.3万欧元切入中高端区间,既避开与豪华品牌直接竞争,又以续航优势压制主流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
除领克外,多家中国车企也正加速渗透欧洲市场。
其中,比亚迪2024年巴黎车展发布海狮07EV,计划在匈牙利实现电动汽车本地化生产,并计划从欧洲供应商采购零部件。
零跑汽车在欧洲销售T03小型SUV和C10中型SUV,并全球首秀B10紧凑型SUV。
长安汽车宣布2025年召开欧洲品牌发布会,同步推进东南亚、独联体及中南美市场布局,构建全球化网络。
除了产品和渠道之外,技术标签的全球传播则具备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领克08 EM-P搭载的7nm车规级芯片“龍鹰一号”、LYNK Flyme Auto车机系统等自研技术,打破了欧美市场长期对中国车企堆料低价的刻板印象。这种技术形象的塑造,与比亚迪刀片电池、蔚来换电模式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构建“中国智造”的技术话语权。
上述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进军海外的案例,也揭示了中国车企出海的新范式:即技术长板优先,以续航、智能配置等显性优势建立市场认知;价格锚点重构,通过高溢价策略摆脱“低价竞争”陷阱;当地本土化纵深战略,从产品适配向供应链、服务体系延伸。
当中国车企出海后在续航、性能等硬指标逐渐追平甚至超越海外巨头,如何构建品牌认同、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封面新闻记者 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