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商学院,企业家和公益人做同学

商业和公益之间的潜移默化
‍‍‍‍‍‍‍‍‍‍‍‍‍


图片
2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提出期望: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力所能及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多向社会奉献爱心。

当前,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将公益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的内核之中。然而,如何将管理企业的经验用于公益项目,如何在慈善资源和优质公益项目之间架起桥梁,却是当下一大难点。

商业向善方得其所。作为商界领袖培养的摇篮——长江商学院提出“无公益,不长江”的理念。从2010年起,长江商学院设立了48小时公益学时制度,要求所有EMBA学员必须修满48学时的公益课程方可毕业;2014年,将公益慈善课列为EMBA的开学第一课;2017年起,将“公益学时制度”和“公益第一课”引入MBA项目。2016年,长江商学院开始将社会创新课程系统引入管理教育,成为全球第一家将“社会创新课程”列为EMBA学位项目必修课程的商学院。

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则要求EMBA学员结合企业业务,用一年时间设计并实施兼具社会价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项目,深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商业管理的融合,迄今已有2000余位学员完成该项目。长江商学院希望借此引导企业家以更为宽阔的视野重视财富的整个循环,提倡企业家创造财富要取之有道,在财富使用与处置上要更富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公益奖学金制度也在2002年开始设立,学院向公益机构负责人提供奖学金,通过商学院的课程帮助优秀的公益组织负责人提升管理与领导能力,扩大其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同时也通过这个方式帮助企业家校友开拓公益视野,共同推动社会创新。截至2024年底,共培养了111位公益生,提供奖学金金额逾1亿元。这些长江公益奖学金获得者(公益生)在社会服务、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和医疗健康等核心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份《长江商学院公益奖学金项目影响力研究》(以下简称“报告”)于近日正式发布。


为公益赋能

从2002年起,长江商学院每年都招收具有领导潜力的公益组织负责人(公益生)加入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项目)、MBA(工商管理硕士项目)、企业家学者项目,并为他们提供公益奖学金。

这些公益生涵盖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医疗健康、扶贫助困等多个关键领域,在加入长江商学院之前,他们已是所在公益组织的核心骨干。在与来自企业界的商业领袖同堂学习的过程中,企业的战略思维被注入公益实践,而公益理念也逐渐融入商业运作。两者在多元价值的融合中彼此赋能,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组织能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取决于它本身是否足够卓越。如果在管理、战略、发展方向与日常运营等方面做不好,就难以实现使命,也无法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EMBA 35期公益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认为,在管理特点上,非营利组织许多“术”的层面,如战略、品牌、营销,与商业组织是相通的;而在“道”的层面,如使命、愿景、价值观、组织文化,也有共同之处。

《报告》显示,85%的公益生认为课程对提升管理能力“非常有帮助”或“有一定帮助”。EMBA 34 期公益生、顺德和创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汪跃云就带着个人提升的强烈需求,参加EMBA的学习,“我们机构的业务跨度很大,包括养老、文化艺术、乡村振兴等领域,用单一的公益思维去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图片长江公益奖学金部分获得者。
在长江的学习过程中,公益生们将现代管理理念融入组织运作,从明确目标、合理分配资源到激发团队潜能,不断缩短从战略构想到行动落地的距离。这一思维转变,使公益组织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不再被动应对,而是拥有了更清晰的战略指引与更具弹性的管理机制。

“长江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了公益管理。”EMBA 32期公益生、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唐占鑫说,“我开始意识到,公益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还需要与捐赠人建立长久信任,确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的思考从短期结果转向长期体系化运作,关注受益人、机构的持续性与团队的成长。这种全局思维的转变,是我在长江最大的收获之一。”

在公益组织的发展早期,许多机构往往依赖少数骨干成员的执行力与热忱来推动项目。然而,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展与合作领域的多元化,单纯的执行能力已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战略需求。对于经历这一发展过程的公益生而言,他们在组织中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范围逐渐发生转变:从一线执行走向宏观统筹,从聚焦具体事务到承担全局规划与战略管理。

图片长江商学院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课程。

长江商学院提供的商学教育课程帮助公益组织领导者从单纯依靠经验和直觉,转向以战略思维和系统化方法论为依托,寻找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与行动指南。在这一过程中,公益生的角色已从“实干家”逐步转变为“引航者”。他们不仅主导项目的执行,更通过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推动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他们成为团队创新的引领者,以更高远的视角为组织注入长远的发展动力。这一角色转变,正是长江公益奖学金制度赋能效应的体现。

MBA 2023级公益生、爱的分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胡晓伟将长江课程中学到的“激励相容”理念融入管理中,鼓励同事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以前,我追求对每个细节的掌控,但现在我学会了信任团队,让他们提出想法并自主执行,希望通过这样的改变,能让每个人的主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全权掌控到充分信任与赋权,这种转变不仅优化了组织内部的沟通与协作,也激发了团队成员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通过为不同时期、不同层级的管理者量身打造的课程体系与理念引导,长江商学院帮助他们完成了从“执行者”向“管理者”的重要跃迁。这一转变不仅拓宽了学员的职业发展路径,更为公益组织的战略升级与管理创新注入了持续动力。


 
开启公益与商业的对话

设置公益奖学金制度的目的,还在于搭建公益与管理、社会与商业之间的桥梁。公益生与企业家学员的课堂互动与跨界合作,激发了企业家们对社会责任和公益战略的思考,共同推动了更多面向未来的创新与行动。通过交流合作,学员们认识到,当公益与商业适度平衡、相互渗透时,往往能激发出更持久而广泛的社会价值。

《报告》的调研数据显示,逾90%的受访者通过校友网络将公益理念与实践向更广泛的社会圈层推广。这一转化意味着,公益生不仅在组织内部推动项目,更能借助企业家与商业领袖的资源和社会关系,为公益行动创造更广阔的社会传播与参与空间。

从学员分布上可以看出公益奖学金制度设立的良苦用心——无论是EMBA还是MBA,一个班通常有60位至70位企业家,每个班级都会安排一名公益生,公益生通常会帮助组织活动,帮助企业家学员更加高效地完成48小时公益学时。EMBA 26期公益生,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兼银发科技实验室负责人窦瑞刚认为,在这样的联动之下,同班的企业家不仅会接触到公益理念,还会带动他们背后的企业去推动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这种方式,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公益生,影响到了整个班级企业家群体和他们所关联的社会圈层。” 

图片长江之源深圳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培养计划。
“对于企业家学员来说,商学院开展的公益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帮助他们建立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价值观。”EMBA 11期公益生、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认为,公益教育能够引导企业家超越单纯的利润追求,关注社会责任,这对他们形成更全面、长远的商业视角非常有帮助。

调研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90%的受访者曾与企业家校友合作公益项目,通过企业家校友的广泛参与,公益理念被深度嵌入企业决策与战略布局,将社会责任从传统意义上的“附加值”转变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战略要素。 


持续创造社会价值

《报告》认为,长江商学院公益奖学金制度已超越单纯的教育与资助模式,成为推动公益生态系统演进的重要力量。其独特的教育理念、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跨界资源整合,塑造了一批具备全球视野、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中国公益中坚力量。

企业家学者项目10期、EMBA 34期公益生,深圳市政协常委、深圳市人大社会工委委员房涛认为,公益奖学金对公益从业者的理念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他们拓展视野,换位思考,学会以商业效率、科技手段、金融工具等等来实现公益目的。同时,它还对他们的组织能力进行了赋能,帮助他们在推动项目时能更好地引入优质资源。“这种资源的对接,以及个人能力的提升,都为公益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报告》数据显示,超过90%的公益生毕业后持续深耕公益行业,成为社会服务、教育公平、环境保护和医疗健康等核心领域的重要引领者与实践者。他们通过前瞻性思考与务实行动,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推动了跨领域合作与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展。97%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推荐其他人申请长江的公益生项目。

图片2023年12月,长江商学院及校友组织驰援甘肃地震。

在调研访问的过程中,公益生们也针对制度的持续创新与行业推动,对公益奖学金制度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MBA 2022级公益生、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涵主张打破班级界限,搭建公益资源共享平台,促进跨班级经验交流与资源整合,形成高度协同的行动网络,推动公益行动从“个人努力”迈向“集体赋能”。

EMBA 36期公益生、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雪梅认为,企业家在公益管理与社会责任方面的认知普及至关重要,因此商学院的公益教育可以涵盖社会组织运作、政策法规与项目管理等核心模块,帮助企业家从传统的“慈善捐助者”转变为“社会投资引领者”,推动企业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创新层面实现全面跃升。

图片2025年1月,长江商学院及校友组织驰援西藏地震。

这些战略性构想,寄托着公益生们对于公益奖学金制度甚至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期盼,即通过跨领域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建设、课程拓展与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发与项目孵化、长期项目深耕与持续投入,以及公益理念的社会化推广,在全球公益教育与社会价值创造领域持续引领,构建一个深度与广度兼备、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公益生态系统。

作者:小慈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