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audio 标签。
文图丨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锋
“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早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有对纸帘的记载。纸帘,以竹为骨、以丝为络,是手工造纸过程中过滤纸浆、定形纸张的关键工具,堪称古法造纸的“生命网”。其制作融合竹编、蚕丝绕线、生漆修饰三大绝技,素有“一帘定乾坤”之说。
浏阳手工竹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在用说:“很多人不知道,这张帘子,才是宝贝。浏阳张坊原来有个纸帘厂,如今没有师傅做,要到外地购买。”纸坊与纸帘坊往往相互依存,浏阳、隆回、溆浦……湖南曾经的手工纸主产区皆是如此,随着手工纸坊的衰落,仍在坚持制作纸帘的师傅屈指可数。
在怀化溆浦县龙潭镇后街30号,龙潭罗氏纸帘的第六代传承人吴兰英便是其中之一。一张合格纸帘的诞生,始于严苛的选材。楠竹需采自向阳坡地,竹龄两年以上,竹节长达1.2尺且无虫蛀断尖。匠人将竹筒剖为发丝粗细的篾丝,再以四股蚕丝绞成匀细丝线,用特制木坨绕线装置编织成经纬密实的帘面。最后髹涂手工生漆,方成“篾丝均匀无节、漆面光洁如镜”的成品。
“纸帘质量直接决定纸张品相。”吴兰英轻抚一张四尺规格纸帘解释道,“篾丝粗细差半分,抄出的纸便厚薄不均;漆面若存水眼,纸张即成废品。”这种极致追求,令罗氏纸帘可重复抄纸80至100担(每担30刀,每刀96张),远超普通纸帘寿命。
吴兰英与纸帘的结缘,始于一场跨越血缘的技艺托付。作为龙潭罗氏第六代传人罗宗友的外甥媳妇,她本无资格继承这门“传男不传外姓”的家传绝技。但目睹罗氏子孙少人愿学,吴兰英毅然拜师,成为罗宗友破例收下的首位外姓弟子。
“没五年苦功,摸不到门道。”吴兰英坦言。纸帘制作的复杂性,远超常人想象。从选竹到成品需经选竹、锯筒、刮皮、破篾、匀丝、绕线、编织、髹漆等23道工序,涉及篾刀、匀刀、线梁、木坨子等20余种特制工具。仅“破篾”一项,便要求匠人将竹筒均匀剖为128根篾丝,每根误差不得超过0.1毫米。
这种高强度、低收益的技艺,让年轻人望而却步。目前全县仅吴兰英掌握全套技艺。但对机械化造纸的冲击,吴兰英只能以质朴的方式坚守,严格遵循古法。
“有人劝我用化学漆省工,我说这是砸祖宗招牌。”她轻叩漆面,清越之声回荡作坊,“生漆虽要反复打磨,但越用越亮,百年不腐。”这份执拗,让罗氏纸帘至今仍是江西连史纸、湖南隆回手工纸等的首选工具。
夕阳斜照进作坊,吴兰英正用编织纸帘,篾丝在光影中交错,宛若一张流动的网。这网上凝结的,不仅是千年造纸文明的密码,更是一位民间匠人守护文化根脉的炽热初心。
【作者:李锋】 【编辑:邹麟】
长沙晚报社版权声明
关键词:古法造纸 溆浦纸帘
>>我要举报